周亚平全力投入到开办一家新企业的繁忙工作之中。
从选择厂址、订立租赁合同、装修厂房到建立生产线、招聘员工、组织生产,一切事务,周亚平都亲力亲为。
不得不说,特区的效率确实很高,一家新企业从一无所有到正式生产,只花了3个多月时间。
由于主要的生产骨干和技术人员都是从“登高”厂调来的老手,因此,“登攀”厂的生产从一开始就非常顺利。正式生产那天,邓老板亲自来到生产现场,在周亚平的带领下视察各个环节,表示较为满意。
“登攀”厂成立初期,周亚平这个“厂长”,才体现了他的价值,企业的正常管理,基本上是他说了算,特别在用人方面,享受到了自由。
“登攀”厂当时的财会人员都是新手,财务管理较为薄弱。为解决这一问题,周亚平联系到内地老厂,经过协商,聘请一名刚退休的老会计来厂担任主办会计,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得到加强。
特区企业,人才招聘十分重要,另外,外资企业的特点是人员进出频繁,因此,人事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但工厂缺乏一名合适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主管,周亚平一直为此纠结。
这天,周亚平从技术部办公室经过,听到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论声。他放慢脚步,缓缓走进办公室。
“你们吵什么?都是搞技术的人,不能安静点?”周亚平说。
见到厂长进来,办公室马上变得鸦雀无声。
技术部临时负责人覃工站起来:“周厂长,没有吵架,是为招聘中的一点小事产生分歧意见。”
“什么事有分歧意见?”
覃工直说了:“周厂长,您不是交代我们,说您的一个老同事介绍了一个叫安锦源的大学生吗,经我们核实证件,他确实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在内地企业当过车间主任,来深圳之前是企业的办公室主任。这个人算是个人才,但学的专业与我们电子行业完全不搭界。因此,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无法录用。但张工觉得放走了很可惜,一定要留下来。为此,大家争论了几句。”
“哦!这个人你们用不着,可以介绍到其他部门呀,比如生产部,他不是在内地企业当过车间主任吗,这种有生产管理经验的大学生,很好呀。”
“我们问过生产部,”覃工说,“他们回复不缺人。”
周亚平听到这里,突然想起正在考虑的人事部主管一事。虽然这个人专业不适配,但好歹是个名牌大学生,特别是在企业担任过车间主任和办公室主任,应该有管理员工的实践经验,让他担任人事部主管,还是比较合适的。
由此,周亚平吩咐:“覃工,你把这个人的应聘资料送到我办公室去,我可能另有安排。”
“登攀”厂的人事部经理就这样选定了。
摊子铺开后,事情越来越多,周亚平考虑是时候向总部要求加派人手了。他在一次向彭总汇报工作时提出:“最近工作特别忙,请领导给我安排一名助手。条件是年轻、身体好,大学本科毕业,希望英语要好,担任过中层干部。最好在集团现有电话机企业里物色。”
没过几天,周亚平接到一个电话:“周厂长,你好啊!我是北方电话设备厂的老柳呀,还记得吧?要不是彭总告诉我,我还不知你到深圳去了。”
“哦,是柳厂长,老朋友了,哪能不记得?”
这个北方电话设备厂的柳厂长,叫柳津生,与周亚平一起参加过全国第一批厂长经理考试,当时部直属厂共有7人参加,集中培训了几个星期,大家关系都相当不错。
那边,柳厂长还在哈哈大笑:“好家伙,你提的条件够可以的,又要年轻,又要学历,必须是中层干部,还要英语好。我是打着灯笼帮你找,才勉强给你找到这么个人。这个小伙子叫林铮,交大毕业生,作为交换生在美国学习过一年,英语很棒,现在担任车间副主任职务。一切都符合你的要求。”
“谢谢柳厂长,太麻烦了。这些条件,都是在特区这里工作必须的,我也是没办法。比如说英语吧,在外资企业,大部分文件资料都是英文的,你知道,我们虽然也学习过英文,但一离开学校,就都交还给老师了。没有一个英语好的助手,真还不行。”
两人寒暄了好一会才挂线。
此后不久,林铮来到了宝安,成了周亚平的助理。小伙子帅气高大,一表人才,从形象上就打了高分。再加上他察言观色,善解人意,在企业里如鱼得水,很受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邓老板把“登高”厂的主要管理人员逐步地调到“登攀”厂来,他自己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了“登攀”厂。
刚开始,周亚平还有点莫名其妙,后来耳闻目睹,了解到一些内幕,才知道这是邓老板投资战略的一步狠棋。
其实,“登高电子有限公司”是邓老板与香港“黄氏集团”合资开办的企业,占股比例都是50%。但从投资金额来看,“黄氏集团”投入资金占70%,邓老板投入资金占30%。之所以股份比例一样,是由于邓老板强调技术和管理必须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
邓老板第一次到大陆兴办企业,刚开始心里没有底,因此拉上“黄氏集团”一起来投资,但事前已说明,管理方面完全由邓老板一人负责。经过在大陆办厂的小试牛刀,邓老板感到得心应手,没有任何问题,反倒是觉得“黄氏集团”对企业经营管理没有任何贡献,却要分走一半的利润,实在有点不划算。所以,邓老板想出了独资建立“登攀电子有限公司”的这一招,打算把订单和生产逐步转移到自己独资的企业“登攀”来,最终架空“登高”。
由于“登攀”厂的人员结构和管理模式又逐渐恢复到与原来“登高”厂一样了,周亚平感觉到工作越来越吃力。经常出现指挥不动,令不行禁不止现象,事事难办,处处掣肘。但他又毫无办法,在企业里经常坐着“董事长”这尊大神的情况下,所谓厂长,在众人眼中,也不过是老板的跟班。在这种家族企业,一切以老板为中心。
邓老板坐镇“登攀”后,看中了周亚平的助手林铮。主要原因是,首先,小林是国内交通大学毕业的,而邓老板是台湾新竹交大毕业,邓老板觉得两人有缘;其次,小林英语较好,邓老板偏爱英语不错的员工。
一天,企业晨会后,邓老板把周亚平留下来,对他说:“老周,必须让你割爱了。你那个助理林铮,是大陆交通大学毕业的,你知道,我是台湾新竹交大毕业的,说起来也是隔岸的校友。另外,他的英语还不错。安娜走后,我一直没有一个得力的助理,这次只有请你帮这个忙,让林铮来当我的助理。”
周亚平没想到邓老板居然有这个主意,仔细衡量,觉得我们的人给邓老板当助理,既可随时了解一些新的动态,又能促进今后两家的合资,未免不是一件好事。再说,老板开口了,也无法拒绝。因此没有犹豫,立即答应了邓老板的要求。
事后,周亚平找林铮认真谈了一次,把这件事给他交了底,并希望他今后在邓老板身边工作时,想方设法促使他尽快启动与我们集团公司的合资项目。
已经有了两家企业的邓老板,此时信心爆棚,这天,他把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全部召集到会议室,宣讲他的“邓字集团”远景规划。
墙壁上挂着一张专门请人绘制的彩图,是一个工业小区的全景图。只见十几栋巍然屹立的工业大厦,场面十分壮观。每栋楼的墙体上,都用大字标明其功能和作用,最前面的几栋,是“装配大楼”,后面则分别是“PCB(电路板)大楼”,“摸具及注塑大楼”,“零器件大楼”,“五金件大楼”,“包装材料大楼”等等。很明显,这个工业园区就是“登字集团”今后的驻地,除了装配大楼,其余的大楼都是为电话机生产提供塑料机壳、电路板及各种部件、零配件的供应链。
最奇异的是,每栋楼的屋顶,都有轨道相连,四通八达。
对此,邓老板颇为自豪地介绍,这一点是他提出的创意,主要是考虑到不影响工业区地面的人员流动,为此,把物流从地面转移到屋顶,让轨道交通代替手工推车。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邓董,这么大的规模,建立这么多部件、零器件工厂,需要投入很多钱呀?而且新建这么多工厂,等它们进入正常生产,也需要很长时间。等得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