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官一身轻”,卸任后的周亚平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再没有纷纷扰扰的杂务缠身,再没有千头万绪的人事烦恼。
准备去北京前的这几天,周亚平一觉睡到自然醒,从从容容吃过早餐,悠闲地到小镇上逛一圈,顺便把中、晚餐的菜料带回家中。下午,午觉醒后,搬条椅子坐到庭院的树荫下,翻开一本心仪的书,有滋有味地往下读,那种惬意,那种舒坦,怎么说都不过分。
周亚平正式出发那天,还是有不少人前来送行,但也有几个过去跟得很紧的中层干部却不见踪影,很明显是有意切割,以免新厂长在意。这不禁让周亚平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唏嘘。
去北京照例是坐老式的绿皮火车,这种列车需整整一天一夜才能抵达。坐在卧铺车厢里,周亚平抽出一张报纸,慢慢看了起来。
列车已经进入河南地段。周亚平经常到北方出差,基本形成套路,到了此地,在经停的某个车站买只烧鸡,两瓶啤酒,边啃烧鸡边喝酒,一直到达目的地。这次进京也不例外,靠这两样东西,熬过漫漫的长夜。
次日,列车到达北京站,集团公司派来的接站人员把周亚平接上车后,直接送到离总部不远的招待所。
第二天,周亚平吃过早饭,步行走进集团公司总部大楼。
这时的集团公司,还未搬家,仍在部机关一栋独立的大楼里办公。
先见过集团公司蔡总和彭副总,寒暄几句后,两位领导让他先到干部处报到。
在干部处,吴处长告诉周亚平,准备暂时安排他到党组办公室工作,并征求他的意见。周亚平在企业一直干的都是行政管理工作,不知何故,这次竟然安排他到党组办公室工作。虽然心有一丝不情愿,但他深知这次借调只是一次过渡,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因而微笑着表示无异议。
吴处长把周亚平带到集团党组办公室,准备给党组办李主任作介绍:“这是……”。
李援朝笑嘻嘻地抢先说:“这是周亚平,原来是器材厂的厂长。”
“哦!你们认识?”
“我们早就认识了,还一起上过一期短训班。”老李很爽朗地回答。
“是的,李处长也到过我们厂视察工作。”周亚平补充。
“什么‘视察’,那是为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去的。”
吴处长郑重地叮嘱李援朝:“领导决定,老周就分到你们办公室工作,人交给你了,由你具体安排工作。这个同志新来乍到,各方面你们都要多关心一点。”
转头又对周亚平说:“老周,今后都是同事了,有什么需要的,尽管向老李提,也可以直接找我。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回去了。”
“您回吧,没什么事。”
吴处长走后,李援朝领着周亚平来到一张办公桌旁,说:“你今后就在这里办公吧,除了桌上、抽屉里已有的办公用具,还需要哪些,可以去总务处申领。”
两人坐下来后,李援朝将党组办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具体分工及每个成员的姓名职别等向周亚平做了详细介绍。
到了北京的总部机关,听了详细介绍,周亚平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官场。包括周亚平,党组办总共9个人,但处级级别的干部就有6人,其中,正处级有4人,副处级2人。这还只是一个机关里一个小小的部门,如果把整个北京大大小小的各个衙门算一遍,还真不知有多少官员。难怪有人编段子调侃,说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随便扔个塑料瓶,砸中的十有八九不是科长就是处长。
“亚平,今天你算是已经报到了,听说总务处已经给你安排了住处。下面的时间你先去整理宿舍,置办必需的生活用品,先安顿下来,明天才正式上班吧。”李援朝交待周亚平。
总部分给周亚平居住的宿舍还不错,在一栋六层楼内,是个一房一厅的套间,地点在永康胡同附近,据说这儿离原清朝最后一个大太监小德张的大宅院不远。附近生活设施齐全,交通也很方便。从这里,周亚平开始了自己在北京的新生活之旅。
作为一个典型的南方人,北方生活给周亚平带来的不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饮食方面,不习惯吃面食,每餐非得吃米饭。这还好办,当时部机关食堂的主食餐卷里分米饭和面点,可以用面点票去和同事换米饭票。二是气候方面,不适应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别令人尴尬的是,经常由于干燥造成的手上静电,在开门开窗时被金属的门把、窗门拉手打得哇哇直叫。甚至有时和人握手,也遭静电打击。连遭多次电击后,周亚平终于学乖了,每次开门开窗时,先将手在墙壁上反复触碰,让静电跑掉,另外尽量不与人握手,实在躲不掉,就必须在握手前,悄悄地将右手在口袋里摸一摸钥匙串。
周亚平到集团公司后的临时安排是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日常事务,还挂了个副会长的职务。机关的工作相对比较清闲,每天无非是圈阅一些文件或起草一些文件,往基层单位打打电话或接听电话,再就是无休无止的各种会议。
毕竟是机关,不像企业,办公室里看报纸、杂志那是常事,但却绝无聊八卦、传小道消息等基层企业司空见惯的场景。
到北京后,周亚平就一直关注成人高考的消息,干部处給他提供的消息是部管理干部学院“企业管理”专业今年继续招生,建议他去报考。思索过后,周亚平把部管理干部学院当成了今年高考的目标。
每天一下班,周亚平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按计划分头复习各门功课。离开学校,丢下课本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乍一接触,还是很有陌生感。
考试科目共5门,周亚平按每天一门从周一排到周五,星期六和星期日综合复习。由于上下班需转几路车,颇费时间,因此,周亚平也不敢复习到太晚,一般都不超过11时。除掉上下班路上耽搁的时间,再加上吃饭、休息,留给周亚平真正的复习时间其实不多。眼见考试日期将近,周亚平有点着急。
周亚平心想,既然同事们上班时可以看报纸、杂志,我能不能把高考资料带到办公室,有空就翻阅复习呢?他把这个想法告知李主任,征求他的意见。
李援朝爽快地答应:“亚平,这有什么问题,你早就应该这么办。”
领导开了绿灯,周亚平彻底放心,在办公室里,只要有闲暇,他就争分抢秒地抓紧读课本、做练习。同事们都知道周亚平参加成人高考的特殊使命,心照不宣地尽量不去打扰他。
终于迎来了考试周。北京的夏日,骄阳似火,顶着高温,周亚平走进考场。上午下午分别考一门,三天下来,考生均感到身心俱疲。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后,周亚平如释重负,晚餐时罕见地在胡同小餐馆里点了三个菜,其中两个硬菜,还点了一大扎生啤,算是犒劳自己。
听说周亚平成人高考结束,在部人事局工作的老同学、老同乡杜佑才找到周亚平:“亚平,星期天去我家,我们兄弟一起喝喝酒庆祝庆祝。”
周亚平毫不客气:“没问题,周日中午吧,晚上还有同事请客。”
星期天,在老杜家喝的是白酒,正宗的牛栏山二锅头,二两装小瓶,每人喝了整整三瓶,两人都有了些醉意。
“亚平,这次考得怎么样?”
“我看还行,自我感觉良好!”
“还是报考部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