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芬凑过来,看见宁婉清指着一行字:"1980年7月,国家出台《纺织品质量管理办法》,严打假冒伪劣。"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看向日历——今天是七月十八日。
果然,两天后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质量管理办法的全文。宁婉清拿着报纸直接找到县革委会,举报了供应商的劣质染料问题。
事情解决得出乎意料的顺利。供应商不仅赔偿了损失,王春花还被迫登门道歉——她表弟的厂子被查封了。
"你们怎么提前知道会有新政策?"回去的路上,林秀芬小声问。
宁婉清笑而不答,只是捏了捏她的手心。这个秘密只有她们两人知道,就像只有她们知道招娣昨晚第一次开口叫了"妈妈"。
那天晚上,宁婉清在笔记本上郑重记下:"1980年7月21日,危机解除。招娣学会写'家'字了。"
金秋十月,厂里迎来了双喜临门:一是"潮汐纹"获得轻工部优质产品奖,二是招娣正式成为她们的养女。
在法院办理手续那天,招娣穿着林秀芬亲手缝制的新裙子,紧张地拉着两位"妈妈"的手。当法官宣布收养成立时,小姑娘突然大声说:"我不要叫招娣了!"
法官愣了一下:"那你想叫什么名字?"
"林沐阳!"这是她早就想好的名字,"沐浴阳光的意思。"
宁婉清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她想起自己那个时代常说的话:每个孩子都该活在阳光下。
回家的路上,沐阳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不时回头确认两位妈妈还在身后。林秀芬悄悄勾住宁婉清的手指:"我们是不是该给她添个妹妹?"
宁婉清假装严肃:"厂里现在这么忙..."
"宁厂长!"会计气喘吁吁地追上来,"京城来电话,说要我们的产品去参加明年春季的莱比锡博览会!"
沐阳欢呼着扑进她们怀里。秋日的阳光洒在三人身上,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幸福的影子。
莱比锡博览会的消息像一阵春风,瞬间吹遍了整个渔村。宁婉清坐在办公室里,面前摊着从省外事办领来的参展手册,德文资料旁边是她密密麻麻的中文批注。
"妈妈!"沐阳举着一幅蜡笔画冲进来,"我画了我们坐大飞机!"
画纸上歪歪扭扭的飞机上挤着三个小人,中间的小人头上还特意画了个蝴蝶结。宁婉清把女儿抱到膝头,指着画问:"这是什么呀?"
"这是我们在天上飞!"沐阳兴奋地手舞足蹈,"小玲说飞机上有冰淇淋,是真的吗?"
林秀芬端着午饭推门进来,正好听见这句,笑着摇头:"这孩子,整天就惦记着吃。"她放下餐盘,凑过来看参展手册,"签证材料都准备好了?"
"还差一份亲属关系证明。"宁婉清皱眉,"外事办说需要公证处出具......"
话没说完,两人同时沉默了。在这个年代,两个女性要证明与孩子的亲属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沐阳敏锐地察觉到气氛变化,小手紧紧抓住宁婉清的衣角:"妈妈,我不吃冰淇淋了......"
公证处的工作人员推了推老花镜,狐疑地打量着面前的两个年轻女人和一个孩子。
"你们说,这孩子是你们......共同收养的?"
"是的。"林秀芬把法院判决书往前推了推,"这是法律文件。"
工作人员摇摇头:"这只能证明你们都有监护权,不能证明......呃,家庭关系。"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看两人交握的手。
走出公证处,寒风吹得沐阳直往宁婉清怀里钻。林秀芬突然停下脚步:"我有办法了。"
三天后,林建国拿着户口本走进公证处。老支书轻咳一声:"同志,这是我孙女,这两个是我闺女和......干闺女。"
工作人员欲言又止,最终还是盖上了公章。回去的路上,林建国一直没说话,直到快到家时才突然开口:"去了国外......照顾好自己。"
林秀芬红着眼眶点头。宁婉清看着老人佝偻的背影,想起那天他偷偷把攒了半辈子的外汇券塞给自己的样子。
出发前最后一个月,沐阳突然开始抗拒上学。
"他们说我骗人!"小姑娘扑在宁婉清怀里抽泣,"说我没有爸爸......"
宁婉清轻抚女儿的后背,想起自己小时候也被同学嘲笑"没爸爸"。三十多年过去,这样的偏见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