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人》的票房造假实际上利用的是法律漏洞,属于灰色地带了。
众所周知,国内知识产权发展并不完善。
院线作为买影片的,剧组作为卖影片的,根据完善的反垄断法,两者应该相互独立。但国内又是院线资本更大,很难不参与到影视投资中来,这样就会造成在上下产业链之间的垄断。
代入想一想,你左手产的东西,卖给右手的自己,买卖一通,价钱定再高自己不都是一分钱不花吗,那为什么不定高呢?
定高了拉出去都有排面,是“大投资”啊,第一波人不就这么来了。之后不管口碑如何,都可以看情况掺掺水,好好利用一下从众心理。这就跟有些网红店要雇人来排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在院线这里,是改数据,人工成本都给你省了。
《药人》用的自然也是这种办法,没听说过上头要特意管这方面的事,因此他们为什么要不用这种方法?指望资本家有良心是真不大行。
“只是看不见的营销而已,又不犯法,做数据也要花钱的啊,对面又不是道德水平高,只是没条件而已,他们又没有院线资本,只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喽。”《药人》方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改票房的,难怪胆子那么大,看见对方买了两百万,自己就敢偷偷买一个亿!
是完全没想到舆论的回旋镖会打回到他们身上!
他们争名次争得太激烈,几乎完全忘记了第三名的感受,院线排片如此偏心,怎能做到服众?心有不满然后背刺,不是常见的吗?只能说是“68”他们被暂时的胜利弄得忘乎所以,忽略了潜在的隐患。
舆论风向瞬息万变,这次的风向针对他们了,借着“票房造假”的大势,夹杂着网友仇富的发泄心理。
之后的发展就很大快人心了,该分析的分析,该批判的批判,该给提意见的提意见,吃瓜网友互相奔走相告,终于等到两方拿出来个声明,向观众有了交代。
暑期档最后一场盛大的舆论战至此结束,之后都算是小摩擦,掀不起大风浪,最终“66”以28亿的票房摘得桂冠,“68”止步24亿。
唐星辞看到这个数据,只能说国内看电影的人多,会拍电影的人少。
这么好的新导演出头的机会,不说出来位天才,拍一部80分左右的成熟商业片,就能踩着两位名导成名,老天白送的机会,没想到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看来其他导演拍电影的环境也差不太多啊。”
唐星辞特意去看了个新导演的片子,这人他还稍微关注过的,之前拍网大的,很抠细节,有点子但还不成风格,现在在大荧幕上拍的爱情片,这点点子也看不到了,值得夸的是结构很完整,“应试”得不错。
不过,唐星辞如果投资,这点中规中矩的东西是无法打动他的。
投资?
唐星辞和高良在7月大吵一架闹消失后,确实有过自己出来单干的想法,但思考再三还是作罢。
这圈子里很看人脉,他之前直播的做法已经惹起了圈内的不满,要出来单干,必定会被合围孤立。反倒是留在公司,能利用公司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种人情,这对自己更有好处。
而且,他最开始挑公司就是精挑细选,矮子里拔高个,这已经算是最好了的,如果高良没在他进入公司一年后铁了心要往男团市场上走。
高良是怎么一根筋地觉得自己毫无经验,却能抢占偶像团体的红海市场,做大做强甚至做成细分领域巨头的呢?谁给他的自信心?
唐星辞进入公司大门的时候,还是想不通这个几个月来困扰他的问题。
“唉,要是高良再不听我的,就和他谈谈买卖公司的事,”唐星辞想,这就是他想出的方法,而且已经和家里谈过了,家里可以出资一部分支持一下,“不过真的挺麻烦,高良最好听话,我可不想费工夫管公司。”
“唐星辞!”后面传来熟悉的大嗓门,是程瑶。
“你小点声,”唐星辞跑入电梯间,程瑶风风火火地跟上,“你怎么认出来的?”
唐星辞来公司也照样是全副武装啊,他爹妈之前看了都说认不出来。
“哼,”程瑶笑道,“公司里哪个男明星还有这么好看的帽子,一天一个不重样?”
唐星辞发誓,他戴的就是普通钟形帽。
谁叫他觉得男装都太简单,只能在帽子、香水这些上再卷一卷,怪他喽?
“今天是‘海之蓝’?心情不错啊。”
“不好,特意没怎么吃来的,124,你看着办吧。”
电梯里就他们两个人,程瑶稍走远几步看了看,又拿出了手机对着他照,最后舒了口气道:“还行,一般般吧,但还可以再上镜一点,最好可以再瘦一点,就瘦个一点。”
程瑶这话说得有点心虚,人眼看唐星辞已经很瘦很好看了,但谁叫明星日常打交道的是镜头啊。镜头如今都有点吃颜值的,真的只能再卷,不然就会被别人比下去。
程瑶自认有点自知之明,唐星辞现在的顶流位置是靠“脸+角色滤镜+自身人设”,其中脸占小一半原因吧,剩下第二重要的算是人设。
说到人设,唐星辞立的人设是温柔邻家哥哥型的,偏暖男,是情商高,人缘好的烂好人,再加个学霸形象,总之是照着“别人家的优秀孩子”靠就行了。
人设总体来说中规中矩,是夸张了唐星辞本身的性格特质做的,因此还算贴合,没翻过车,缺点就是导致唐星辞的CP体质:和谁都容易搭出CP感,容易火,也容易找骂,是中央空调类型的渣。
“你口罩摘了,笑一下。”程瑶走出电梯门时突然说。
唐星辞摸不着头脑但还是照做了,很熟捻地切换到营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