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28章 归途如虹

第28章 归途如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北京的雨季来得突然。温翎站在工作室窗前,看着雨滴在玻璃上蜿蜒而下,模糊了外面熟悉的街景。从上海回来已经两周,身体回到了日常节奏,思绪却还时常飘向那座工人新村和那辆载满故事的展览车。

"邮件。"小林推门进来,头发上还挂着雨珠,手里拿着一个快递盒,"从上海来的,标记着'易碎品'。"

温翎小心地拆开包装,里面是一个精致的木盒,盒盖上烙着"匠人工作坊"的字样。打开后,她不禁屏住呼吸——盒内整齐排列着十二个微型金属雕塑,完美复刻了她在上海拍摄的经典瞬间:王师傅指导马可的双手,老人们学习使用平板电脑的专注表情,展览车前两代人的合影...

"马可寄来的,"附带的卡片上写着,"我们成立了'匠人传承'小组,这是第一批作品。王师傅说,想请你们看看我们有没有进步。"

温翎拿起其中一个雕塑——那是根据她拍摄的《觉醒》制作的,连马可当时微妙的表情都刻画得惟妙惟肖。金属冰冷的质感与其中蕴含的情感形成奇妙对比。

"他们居然..."她一时语塞,只能将雕塑递给刚走进来的俞瑾言。

俞瑾言接过作品,眼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睁大:"失蜡铸造法。这是相当传统的工艺,马可学得真快。"

他翻看其他雕塑,每一件下面都有制作者的签名——有老工人的,也有年轻学员的。最后一件特别用红绸包裹,打开后是他们两人的微型塑像,正举着相机和笔记本工作。

"这是王师傅亲手做的,"小林读着说明,"用的就是他珍藏的黄铜。"

雨声渐大,工作室里却弥漫着一种温暖的静默。温翎将雕塑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小森的绘画和莉娜的蛋挞食谱。这些来自不同城市、不同人群的礼物,无声地讲述着"边界实验室"这一路走来的故事。

"上海那边进展如何?"她问小林。

"爆炸式发展!"小林兴奋地调出电脑上的照片,"展览车已经去过三所大学和一个创意园区,每次都会增加新内容。陈敏说有个电视台想拍纪录片,还有出版社接洽想出书..."

温翎和俞瑾言交换了一个眼神——这正是他们希望的,项目能够独立生长,超越创始人的直接参与。

下午的会议主题是"边界实验室"中国化的长远规划。除了上海的项目,他们还在接触少数民族村落、农民工社区和老龄化住宅区,探索艺术介入的不同可能性。

"昆明有个纳西族村落,"俞瑾言指着地图,"传统手工艺面临断代危机,但年轻人对直播带货很感兴趣。我们在想是否能用新媒体重新诠释古老技艺。"

"深圳有个城中村,"温翎补充,"原住民和外来打工者生活在平行世界。也许可以借鉴哥本哈根的拼图概念,创造交流空间。"

讨论越来越热烈,窗外的雨也不知何时停了。夕阳穿透云层,在工作室地板上投下一道彩虹般的光带。温翎不自觉地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刻——小林指着地图的剪影,俞瑾言专注记录的侧脸,桌上散落的各地项目资料...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作场景,却是无数边界交汇的见证。

晚上回到家,温翎发现俞瑾言正在阳台上打电话,语气是罕见的激动。她端了两杯茶走出去,听到他在说:"...确定是真迹?有多少幅?"

挂断电话后,俞瑾言难得地像个孩子般雀跃:"马克在伦敦发现了一批艾莉丝·麦克雷的早期作品,就是斯凯岛那位画家。其中有不少雾中港口的素描,可能和卡瓦霍先生年轻时工作的码头有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