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26章 边界之间

第26章 边界之间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陈敏带他们见了居委会主任和几位老人。在一间充满年代感的客厅里,老工人们讲述着新村的历史——五十年代的热火朝天,□□期间的动荡,改革开放后的变迁...温翎注意到墙上挂着的黑白照片和红色奖状,都是被时间尘封的荣耀。

"年轻人不关心这些,"一位姓赵的老工人叹气,"我孙子说这些都是老古董,没用的东西。"

回酒店的路上,温翎和俞瑾言都沉默不语。上海的夜色依旧璀璨,但他们的思绪还停留在那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工人新村。

"不一样的环境,"俞瑾言最终打破沉默,"但核心问题很相似——如何让不同世代的人看见彼此的价值。"

温翎点点头,翻看着悄悄拍下的几张照片——老人抚摸劳模奖章时骄傲的眼神,墙角那辆锈迹斑斑但擦得锃亮的永久牌自行车,厨房窗台上排得整整齐齐的搪瓷缸...

"食物可能不是最佳切入点,"她思考着,"但荣誉和技艺是...老工人们的技能和经验,那些奖状背后的故事..."

"工人博物馆?"俞瑾言猜测她的思路。

"不,更互动的形式...也许是工作坊,让老人教年轻人那些正在消失的手艺,同时学习年轻人的新技术..."

他们越讨论越兴奋,回到酒店后立刻开始起草方案。凌晨两点,桌上已经堆满了草图和笔记,电脑屏幕上是一个暂命名为"技艺桥梁"的项目框架。

第二天早餐时,小林带来了意外的好消息:"论坛组织方想邀请你们延长行程,在下周的社区工作者培训上分享这个新构想!"

更令人惊喜的是,陈敏的基金会愿意提供种子资金,工人新村居委会也初步同意了试点合作。

"这么快?"温翎有些不敢相信。

小林神秘地笑了:"你们不在的这一年,国内对社区营造的需求爆炸式增长。你们的'边界实验室'正好填补了一个空白。"

接下来的几天像一场旋风。他们深入走访工人新村,采访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与当地艺术学院洽谈合作;设计结合老工人技艺和青年创意的活动方案...每个环节,温翎都用相机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真实反应——老人谈到过去时眼中的光彩,年轻人发现传统工艺之美时的惊讶,不同代际的人第一次真正交流时的微妙表情变化...

最意外的收获是遇见了一位退休的八级钳工王师傅。当听说项目设想后,他翻出珍藏多年的工具箱:"这些手艺要是带进棺材就太可惜了。"

温翎被工具箱里手工制作的精巧零件震撼了——没有现代数控机床,全靠双手和简单工具打造,却达到了惊人的精度。她拍下王师傅演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的照片,每一张都诉说着一种即将消失的工匠精神。

"我们可以做一个'匠人工作坊',"俞瑾言提议,"让老工人传授技艺,年轻人则用现代设计重新诠释这些传统工艺。"

陈敏立刻爱上了这个想法:"最终可以做一个展览,展示两代人合作的成果!"

离开上海的前一天晚上,黄浦江上放起了烟花。温翎和俞瑾言站在外滩的人群中,看着绚丽的色彩在夜空中绽放。

"像不像小森的用色?"温翎突然说,指向一朵特别绚烂的烟花,"大胆又和谐。"

俞瑾言笑着点头:"下次视频通话得告诉他这个比喻。"

烟花映照下,温翎看到周围游客的脸被不断变换的色彩照亮——年轻的、年老的、本地的、外地的...所有人都仰望着同一片天空,分享着同样的惊叹。这一刻,她突然明白了"边界实验室"在中国可能的模样:不是简单地复制欧洲模式,而是找到属于这片土地的连接方式,让不同的世界在璀璨的烟火中看见彼此。

回酒店的路上,她收到陈敏发来的消息:工人新村的第一场"匠人工作坊"定在下个月。随信附上的是一张照片——几位老人正在居委会活动室擦拭多年未用的工具,神情中满是期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