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她眼底的星轨 > 第22章 蛋挞与法多

第22章 蛋挞与法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正当他们低声讨论时,手机突然响起。是伦敦实验室的萨拉发来的视频请求。屏幕那头的仓库里,一群年轻人正围着一个巨大的葡萄牙风格蛋挞模型忙碌着。

"听说你们在里斯本找到宝藏了!"萨拉兴奋地说,"我们想做个联动展览——伦敦这边展示移民带来的食物变迁,配上你们的传统食谱故事。"

视频背景中,马库斯举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味道无国界"。温翎和俞瑾言相视一笑——这正是"边界实验室"创立的初衷,不同据点间自然而然的灵感交流。

挂断电话后,俞瑾言突然说:"我们需要一个本地策展人,最好是既了解传统又懂当代艺术表达的。"

温翎的目光落在熟睡的莉娜身上:"也许不需要走太远就能找到。"

第二天清晨,他们向社区协会提出了这个想法。会长是位精干的 middle-aged woman,听完立刻拍桌:"索菲亚!她刚从里斯本艺术学院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阿尔法玛的文化记忆。"

索菲亚比想象中年轻,一头卷曲的黑发,说话时手势丰富。她翻看温翎拍摄的照片,不时发出惊叹:"这张光线...天啊,你们抓住了阿尔法玛的灵魂!"

三人很快达成共识:展览将分为"味觉记忆"、"声音痕迹"和"图像回声"三个部分,分别在鹅黄房子、社区中心和法多酒馆举行。索菲亚负责联系本地艺术家和音乐人,温翎和俞瑾言则继续收集素材。

接下来的日子像一场文化深潜。温翎跟随渔夫出海,记录最传统的捕鱼方法;俞瑾言参加法多排练,整理歌词中的历史隐喻;莉娜则带着录音笔采访街坊邻居,收集关于食物、音乐和变迁的私人记忆。

每天晚上,鹅黄房子的灯光都亮到很晚。温翎筛选照片,俞瑾言撰写说明文字,索菲亚设计展览动线。莉娜常常趴在沙发上睡着了,手里还抓着第二天要用的采访清单。

一个雨天的下午,当他们在整理玛利亚奶奶提供的照片时,温翎发现了一张特别的合影——年轻的卡瓦霍先生站在一艘渔船前,身边是个戴眼镜的亚裔男子。

"啊!"莉娜惊叫,"那是林爷爷!"

经过仔细辨认和多方求证,一个惊人的联系浮出水面:卡瓦霍先生年轻时曾与一位中国水手共事,那人正是林教授的祖父,上世纪30年代短暂停留里斯本。这段被遗忘的友谊,通过"边界实验室"的项目意外重见天日。

"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小,"俞瑾言在给林教授的视频通话中说,"而记忆比我们想象的更长久。"

屏幕那头的林教授罕见地情绪激动:"我祖父的日记里确实提到过里斯本和一位葡萄牙朋友...但从未想到能有这样的重逢。"

这个意外发现为展览增添了最动人的一笔。温翎连夜冲洗出那张老照片,准备作为整个展览的起点——一个关于边界、记忆和意外连接的故事。

开幕前夜,阿尔法玛下了一场急雨。温翎站在鹅黄房子的窗前,看着雨水在石子路上汇成细流。俞瑾言走到她身旁,手里拿着刚装裱好的展览序言:

"在味道与旋律之间,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在里斯本与伦敦之间——记忆为我们搭建无形的桥梁。"

温翎靠在他肩上,听着雨声和远处隐约的法多吉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