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的硝烟渐渐散去,战场上一片狼藉,断肢残刃散落各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味和硝烟味。萧逸晨拖着疲惫却坚毅的身躯,穿梭在营地之间,慰问受伤的将士,指挥着士兵们清理战场、救治伤员。尽管取得了胜利,但此次战役损耗巨大,将士们伤亡众多,他的心中满是沉痛。
大楚军队开始清点物资,修复受损的防御工事。军医们不眠不休地忙碌着,营帐内传出伤员痛苦的呻吟声,萧逸晨走进临时搭建的医帐,看着那些或缺胳膊少腿、或满身血污的士兵,眼眶不禁微微泛红:“大家都辛苦了,安心养伤,等伤好了,咱们依旧是大楚的精锐之师!”士兵们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却被萧逸晨一一按住,他仔细询问着每个伤员的伤势,鼓励他们坚强。
与此同时,京城这边,楚玉衡在接到萧逸晨传来的捷报后,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些许。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好好庆祝这场胜利,便又被接踵而至的事务淹没。为了犒劳前线归来的将士,他需要筹备大量的物资,从美酒佳肴到金银赏赐,每一项都需精心安排;还要处理战后安置问题,安置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他们提供住所、种子和农具,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楚玉衡整日穿梭于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各方资源。他亲自前往受灾最严重的郡县,实地考察百姓的生活状况。看着那些在废墟中艰难度日的百姓,他的心中满是怜悯与责任。回到京城后,他立刻向皇帝上书,请求拨出专款用于百姓的灾后重建,同时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得到皇帝的应允。
然而,正当楚玉衡全身心投入战后重建工作时,朝堂上却悄然涌起一股暗流。一些官员对萧逸晨在军中日益增长的威望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萧逸晨功高震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些官员开始在皇帝面前旁敲侧击,暗示萧逸晨手握重兵,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皇帝虽然信任萧逸晨,但经不住这些官员的反复进言,心中也渐渐起了疑虑。一天,皇帝在朝堂上突然询问:“如今边关已暂时平定,萧将军手握重兵,长期驻扎在外,诸位爱卿觉得是否妥当?”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召回萧逸晨,削弱他的兵权;也有人为萧逸晨鸣不平,认为他是大楚的功臣,不应受到如此猜忌。
楚玉衡心中一惊,他立刻站出来说道:“陛下,萧将军一心为国,在边关出生入死,为大楚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蛮夷虽退,但边境局势依旧不稳,此时召回萧将军,边关防御恐会空虚,望陛下三思。”然而,那些心怀叵测的官员却反驳道:“楚玉此言差矣,萧将军功劳虽大,但也不可不防。况且如今朝廷有诸多事务需要萧将军协助处理,召回他也可让他为朝堂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