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跑什么,带吾飞。”
“呜呜....”
大屏幕上,体型更大的幼崽抓着体型更小的幼崽要求飞高高,年长但体型小的大崽哭唧唧的抱着年少但体型大的小崽吭哧吭哧飞起来。惹得观众哈哈笑,也不知剧组从哪找的幼崽,本色出演将幼崽的张牙舞爪与哭唧唧演得活灵活现。
画面一转,两只幼崽变得更大,又一转....
转场数次后,屏翳长到献不论怎么努力都带不起来,飞高高游戏终于结束。
辛绮感慨道:“居然这么大才抱不动,风神真是好臂力。”
海巴夏道:“不是说一些鸟类能负重相当自己体重三倍的重量吗?这个年纪的屏翳,体重应该超过献的三倍了吧?”
“可风神不是鸟....”
海巴夏:“她长翅膀,骨骼中空,身体内部有气囊结构。”
除了是人形,风神哪里不像一只鸟?
屏幕上的时间还在继续流逝,年少的屏翳因为未成年,时间相对充裕,开始研究起怎么将部落里的鸡养得更好,下更多的蛋给献吃,看能不能让献长得快点,力气更大。
然直到屏翳成年,母沇死去,屏翳养得鸡肉多下蛋也多,献仍旧生长缓慢,仿佛最开始那几年,尤其是头两年长得比屏翳还快的速度只是一场幻梦。
让人不得不感慨长生种怪异的生长速度,说慢吧,是真慢,能几年甚至几百年没变化,说快吧,刚出生那会长得比短生种还快,但一到某个临界点就会开始放慢。
一直耐心养着献这个死活长不大的崽的母沇死去对献的生活产生了波澜。
都是幼崽,别人都那么大了,为什么你还这么小一只,每天只会吃,一个人吃好几份食物,却啥都干不了?
波澜并不大,屏翳还是以传统以及自己会多干一些活说服了众人。
献虽然很能吃,但部落养崽是集体抚养,她吃得再多,分摊到部落两百多个大人头上,每个人要承担的饭食还不到一口。
最重要的是,传统是,除非生出的幼崽畸形,否则不能扔,部落必须管幼崽饭。
献虽然生长缓慢,但也在长,且头脑与四肢都很健康,并非畸形儿。
然,屏翳终究会老会死,而献的生长实在太慢了。
屏翳养鸡都培育出多个新品种了,献仍旧是稚童模样,令屏翳甚为忧心,以至于偶尔情绪不稳定。
时间无声无息走到屏翳五十岁,屏翳在鸡叨了一口,手受伤流血,伤口不大,但伤口发炎了。
远古可没有抗生素,受伤后会不会发炎,发炎后能不能活全靠身体素质。
在远古时代属于年事已高的屏翳没能熬过这一次,临终时叮嘱献,以后离开部落,要像鸟儿一样吃树上的果实充饥,狩猎时不要猎大型猛兽,要用投石索打体型很小的植食动物....
屏翳逝去后,如屏翳所预料的,养了五十年都没长大的献被忍无可忍的部落驱逐。
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众人好一会才想起看时间,看到时间,赶紧摁住再来一集的冲动,结束今日份的刷剧,开始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海巴夏也不例外。
很快就要进新剧组,她需要提前做的准备很多,这段时间在室内活动时间太长——虽然土地还是原来七千年前那片,但环境变化太大,远古时代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早已消失无踪,司瑾又要求还原度,没办法,剧组只能将大量戏份放到室内绿幕,回头通过科技解决背景问题——晒得太阳少了,原本晒黑的皮肤开始复白,司瑾又明确要求,除非背景走到城邦时代,否则不允许化妆,最多允许用现代很珍贵但远古时代还没一罐肉汤珍贵的金银珠宝做点做工粗糙的首饰,因此必须在轮到自己拍戏前将皮肤重新晒黑。
日行美黑后,海巴夏又拿出一双十五公分高的鞋子练习行走,到场地练习时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踩超高跟(或者说矮高跷)。
远古采集狩猎农耕多合一的时代,身体素质不够强的都没了,活下来的身体素质都强得离谱,吃得又百无禁忌,要啥有啥,营养充分,平均身高也高。
不巧,现代社会,身体素质弱不够强的也能活下来,而司瑾的海选只能保证演员脸好,不能保证演员身高,更不巧的是,司瑾要求的还原除了服道化与重要角色的颜值,还有身高。
骨骼还没完全封闭的还好,可以通过不限量的供应大鱼大肉与高强度运动量长高——风神没个一二十年拍不完,这份投入并不亏——但年纪已大,骨骼已完全封闭,不可能再长高的就没办法,只能踩着超高跟演戏(拍摄时不让脚与身体同时出境)。
万幸,海巴夏不到二十岁,还可以长,但目前拍的角色都是高个,便只能一边增高一边踩高跟鞋演戏,等什么时候身高跟上来,就不用再踩高跟,否则——
海巴夏拒绝回忆扮演拂晓时的感受,二十六分的高跷鞋,道具师真牛掰,怎么能做出这么反人类的东西?
这世上怎么会有女人长那么高?
*
母鲤对人祭的做法很快成为日旸之地的公共章程,不到三十日里,日旸之地诸部发生四十几起人祭事件,献整个人都麻了。
折腾了一个春季,诸部才将此起彼伏的人祭风气压下去。
终于缓过一口气,母鲤倏然对献提出一件事。
“让诸部的老人去夙沙生活?为何?”
母鲤道:“诸部需要定期迁徙,老人的身体不如大人,很容易熬不过去,夙沙的衣食来源特殊,不需要定期迁徙,让老人在夙沙生活,可以活得更久些。人世无法让人吃上岱舆的果子,但可以让人有个盼头。”
即便这盼头的诱惑不如岱舆的果子,但有比没有要好。
献闻言觉得这也是个办法,遂赞同。
夙沙部的人口本就来自诸部,且诸部每个夏季与秋季也会派人来帮夙沙修建仓廪、造船,因而夙沙部很容易投票通过这项决策。
诸部就更没意见,平时管老人一碗饭不麻烦,但迁徙时带着老人真的很麻烦,送到夙沙去正好减轻负担,且老人可以去便意味着自己若能活到老,也可以去。
大量五十五岁以上老人涌入对夙沙的伙食结构影响很大,老人的牙齿就算没掉光也磨损严重,别说吃谷物,就算是吃肉汤,咀嚼肉块都很困难。
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炖煮时间,将肉彻底炖烂,从而让老人能吃下,但太费燃料,夙沙干脆给老人吃煮鱼,鱼肉煮熟后就算没牙的婴儿也可以吃,何况有牙齿只是磨损严重的老人。
只是,人的身体只吃鱼也受不了,还是得吃肉与谷物蔬菜,因此每日仍需专门炖煮一份到软烂的肉食,配着黍米野菜给老人食用。所幸黍米脱壳容易,没那么粟稻那么累,不然供给也是个麻烦。
多吃鱼少吃谷物与肉,节省了许多燃料,也让老人吃饭变得轻松。
与之相对的是,夙沙对鱼获的需求增长,霄挤出人力多造了两条船,以便捕更多鱼。
夙沙重新调整好后,又一个春秋的时间流逝,夙沙的定居人口增加至一千二百。
人多,便有人力去做更多事,比如在南行归来的十个春秋后再次起航探索世界。
经过多年的耕耘,日旸之地诸部已在盐与蚌器的贸易上结成同盟,一起生产盐、打磨蚌器,一起统一对外出售。
最重要的贸易对像自然是大河上游的合作部落群,人口最多,需求也最大,每个春秋都要换百万斗盐、百万把蚌刀蚌镰,需求之大,以至日旸之地诸部不得不将日旸之地以南,淮海以北的平原上靠海又靠近日旸之地的部落拉入伙。
其次的贸易对像是湟水下游的部落群,虽然也靠海,但陶器技术不如日旸之地,产盐效率低,不如直接换。
但这么多年过去,日旸之地也有新的麻烦。
经过这么多年的深耕,大河上游部落群与湟水下游部落群市场已饱和,但日旸之地的盐业生产还在增加——日旸之地多的人口一半向西迁到大平原,一半向南迁到淮海以北的平原沼泽,不论哪个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开发出来,人可以自己生,但开荒期的粮食得从外获取。
诸部在协商后决定再次南行,加深与循水流域山民的联系,也往更南方开拓,就算对方靠海不缺盐,也不可能不缺物美价廉的蚌刀蚌镰,不是每个人都有日旸之地的优势,可以从鲛人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可以加工蚌器的海蚌。
就算距离远,日旸之地自己没有能力将货物运那么远也没关系,可以让湟水下游的部落群做二道贩子。
熟悉但不同的冬季,海边二十条船即将扬帆起航,献同霄告别。
霄将扶桑木盂递给献。“这只碗还是汝拿着。”
献不解:“这碗吾留给汝,汝给吾做什么?”
霄道:“用这碗喝水,即便是生水也不会生病,汝远行,必定会遇到找不到干净水源的时候,有此碗,吾更放心。”
“可是....”
霄强硬的将碗塞进献手里。“吾在聚落里,有干净的水源,无此碗亦可。吾会待汝归来,汝亦需归来见吾。”
献只得带着木盂一同远航。
*
阔别十个春秋,南方变化很大。
日旸之地源源不断对外出售的蚌器与对外迁徙的人口在淮海以北的广袤平原上建立起众多部落,上一次走时,献沿途的吃喝都是船上自带,这一次可以在沿途得到几次补给。
过了淮海后,不再见到日旸之地对外迁出的部落,但本地部落同样靠着源源不断的蚌器开发出更多土地,人口有所增加,献在运气好时也能得到补给。
来到湟水下游部落群,因为这一片人口本来就多,得到变量后引发的变化也最大,人口肉眼可见的增长许多,甚至在湖泽之间出现一座人口超过一千五百的大型聚落。
辛苦发展这么多年夙沙的人口都没超过一千五百的船队众人只觉呼吸都是酸的。
“这里是怎么养活如此庞大的聚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