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从人到神 > 第44章 第九章岱舆

第44章 第九章岱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岱舆山高九万仞,其上有珠玉树,沙棠、琅玕、扶桑、甘木。

有神光焰,鸟身焰羽。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有草焉,名曰饭袋,其状如禾,叶袋有米,其味如蜜;有草焉,名曰酒囊,其花如盏,花蜜饮之如酒,其味甘如蜜....有木焉,名曰甘木,其实食之长生不死。

——节选自《风神》岱舆篇。

远海跑一趟,舟楫和渔网损坏程度是近海的十倍不止。

造船的木材都选的耐磨耐海腐的优质木材,在大规模种植桐油与生漆后,更是开始刷油刷漆,一层又一层防海水腐蚀,但远海的风浪更大,打在舟上的磨损也更大。

渔网亦然,海鱼与淡水鱼不同,淡水鱼中体长达到一个拂晓的都是鱼王中的鱼王,但这样的淡水鱼王在海里啥都不是,一般渔网真撑不住。因此海里捕鱼的渔网不仅要禁得住海水浸泡,还要坚实到用牛拉都拉不断——虽然牛拉不断不代表鱼拉不断,但牛都能拉断,鱼一定能拉断。

然,远海不仅风浪比近海大,鱼也一样,渔网损耗....反正统计结果每个人见了都感到十二分肉痛。

日旸之地一个部落最珍贵的财产便是渔网,知不知道编织一张渔网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这是出海捕鱼还是祸祸渔网?

若非北方冬捕的队伍带回的鱼获可观,肉痛都能痛死人。

也因为鱼获可观,所有人只能一边肉痛一边修补独木舟与渔网,编制新的渔网,争取不影响春季鱼汛。

献每日编制渔网织到手抽筋,深刻体会到日旸之地的困境。

不论造舟还是织网都极耗人力,但日旸之地多沼泽与盐碱地,靠采集狩猎能养活的人口有限,食物最重要的支柱还是渔业,但渔业工具的生产需要大量人力,有足够的工具才能通过渔业获取大量食物养活大量人口,闭环了啊。

在可以用盐换粮前,日旸之地的部落一个春秋至少一半时间花在舟与渔网上,即便是幼崽,从会走路起就要学着织补渔网与晒渔网,小小年纪手上茧子比熊皮还厚。

合作部落群那边又是采集种地又是狩猎都没这么忙。

“鸡生蛋,蛋生鸡....”

献嘴里嘟囔着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闭环,手上娴熟的织着渔网。

霄将今日送来的盐登记到牍上,再入库后也坐到火塘边与众人一起织网。

众人织了一会嗅到血腥味,看向血腥味的源头霄,发现霄的腿上有血。

“霄来初潮了?”

霄点头。

众人纷纷吐出祝贺的语言,初潮/初/精是小崽与大崽的分水岭,身体进入抽条期的信号,身高将在未来几个春秋里如雨后春笋般猛窜,上窜到一定高度便可举行成年礼,成为一名大人,享有大人的权力。

献在祝贺之后对霄道:“吾送汝一样东西。”

献说着从准备放进豚血里浸泡的麻布里翻出两块布,用骨针将麻布缝合成两个长方形的口袋,口袋两边缝上撕下的布条,再从火塘里挖了一把草木焚烧殆尽后的灰烬灌进口袋里,献将草木灰的布袋递给织网的霄。“汝将这个穿在下面,可以吸走血液,不然任血液流淌很容易沾上脏东西,每日更换,换下来的灰袋需清洗并更换灰烬。”

霄疑惑的接过布袋。“汝怎么会做这种袋?”

怎么说也一起生活两年多,霄很确定,虽然身高在大崽的区间,但献没有月事。

也不止月事差异,体重也不同,同样的体型抱在手上,献的体重明显比别人轻,有一种实心与空心的感觉。

虽然没人能理解献的生理构造差异,但可以确定的是献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不是吾,是拂晓所作,众人很喜欢,便让幼崽们多制作,吾便学会了。”

霄将布带穿上,确实方便很多,不需要经常擦拭血液。

众人观察了会,见霄确实方便许多,公仲羊率先开口:“献今日莫织网,教空闲时间较多的幼崽们做一些,以后有女大崽和女大人来月事时可以穿上,她们睡觉时血液流在木板与草席上,每次擦洗草席与木板都要花很多时间,有了这个灰袋,以后便不会弄脏草席与木板,洒扫屋可以轻松一些。”

完全轻松是不可能的,屋子木板与草席弄脏的原因不止女性的月事,还有人在进食时手上沾了油脂会擦在草席上、进食时骨头乱吐、进门时忘记清洁脚掌、晚上大人们欢好时留在草席上的液体....太多了,但能少一样是一样。

女鲅持不同意见:“这布袋能用多久?”

献回答:“少则两三次多则三五次月事。”

布匹不耐磨,而来月事也要干活,行动间会加速布匹的磨损,真不耐用。

女鲅道:“那得用多少布匹?有那么多布匹给每人做两三个灰袋吗?”

自然是没有的。

日旸之地的麻布与布的最重要用途是制作渔网,不是穿。

冬季天寒穿皮草,夏季天热便不穿,反正大室里如今织网的人不论男女老幼没一个穿衣服。

只是天热时不穿衣服会有蚊子咬,被蚊子咬两口是可能死人的,但布匹确实珍贵,不可能穿衣服,遂位于室内时便焚烧艾草驱虫,位于室外便在皮肤上涂抹泥或颜料防虫咬。

春秋时不冷不热,没有蚊虫,大部分时候非常舒适,不需要焚烧艾草也不需要抹泥与颜料,只刚换季时夜里会有些冷,容易着凉,着凉也会死人,但也好解决,根据冷热在草席上垫不同厚度的兽皮,白天很暖和,不穿衣服也没关系。

穿透气舒适的布衣?

不可能。

麻布与麻线编织的渔网在海水里泡两天就得晒三天,不能连续用,因此鱼汛出海时必须携带舟船数量十倍以上的渔网更换,日旸之地的麻布麻线做渔网都不够,根本没有余的布料用于穿衣。

献道:“可以用盐同大河上游的合作部落群换,哪里的部落不出海捕鱼,不需要制作这么多渔网,同时大河上游的春秋比日旸之地冷,却不如冬季冷,穿兽皮会热得无法忍受,只能穿布,他们有很多布,可以拿一部分换盐。”

大河上游的布也只是相对多,能穿兽皮便穿兽皮,实在需要穿布,也尽量将布和皮拼接起来做成一种有四个洞的口袋衣套在身上,衣服用料并不多,不会掉,能这株最重要的肚脐眼就行,并且只在出门时穿,在室内有火塘取暖,仍旧不穿,即便在室外,也尽量不穿。

没办法,麻布太不耐磨,若狩猎时穿着,早上出门,晚上回来时衣服就不能穿了。

这种情况下,要说有余的布是扯淡,但最近一百个春秋不同。

大河上游的田地是休耕制,种一个春秋的粮食就得歇一个春秋,到拂晓做大首领时,开垦的良田面积大增,后又大规模养殖蜜蜂,单位农田的粮食增加,对地力消耗也随之增加,农田变成种一个春秋歇两个春秋。

然到休耕的第二个春秋时,农田的地力已经恢复一部分,只是不够种粮食,让土地闲着令人心痛,拂晓便试着在地里种点地力消耗小的植物,比如麻。确定第二个休耕春秋种麻不会影响之后种粮食后,大河上游便开始大规模种植麻——虽然麻这东西野外随处可见,但离聚落近的野麻早割干净了,割麻需要跑老远,能就近采割可以省不少事。

田里种的麻,加上野外收割的让大河上游部落可以使用的布匹大增,天气微冷时,室内都可以不烧燃料,穿布与皮拼接衣物御寒。

日旸之地又不是要穿做衣的布,只是做月信灰袋的布,大河上游的部落肯定拿得出来。

献补充道:“且布比粮轻便。”

一斗盐可以换五十斗粮,但换布肯定不能这个换法,一个人做一身衣服需要的布至少十斗盐才能换。

全都换粮也带不回来,运力也不够,既如此,何不换布?

众人商议片刻,觉得大河上游若有多余的布,那这个思路也不错,回头和诸部谈一下,若诸部同意,就这么换。

诸部分布在日旸之地,献不想做信使,便只能在诸部的人来送盐时告诉对方,让对方将口信带回去,诸部自己商议出结果了再回来告诉海边部落。

离得近的部落最先给出回信,对这个思路很赞同,且觉得能多换一些是最好,做完月信灰袋还能多做几张渔网,海上捕鱼太费渔网了。

离得远的部落虽然回信慢,但也是支持态度。

在诸部讨论下次可以用多少盐换布时,盐舟队归来,有十条舟满载麻布。

“换那么多粮也带不回来,大河上游的部落自己也需要粮过冬,便问吾可否用麻布换,吾想着麻布可以做渔网,便换了。”

母鲤一边说一边从舟上取出一卷麻布,抖开给献看。

“草席大小的一块布换二十斗盐,如何?”

献夸赞道:“非常美。”本来还得下次才能换布做月信灰袋,母鲤这么换,这个季节就可以做灰袋,省了半个春秋的时间。

“还有这个。”母鲤将麻布塞给献,自己从舟里再翻出一只草袋,从袋里翻出一把白色丝线,找到线头递给霄。“霄,拉着走。”

霄疑惑的拿着线头走远,才走出一步便意识到这线不同寻常。

不同植物的纤维长度不同,日旸之地用来做渔网的麻是苎麻,提取的纤维最长,最长也不过指尖到手腕的长度,但母鲤带回来的这跟丝,长度超过自己一半身高,就这还没到头。

霄惊奇的问:“这是什么线?”

母鲤道:“继续走。”

霄继续走,人都走出聚落了,线还没到头,聚落里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

在霄走出八十个拂晓的距离后,丝线终于到头。

所有人都被丝线的长度惊到了。

母鲤欢喜道:“烛光言这是它们西南方向的聚落用盐从更遥远的地方换来的线,也不叫线,当地人管这叫丝,用来做弓弦,吾一听可以做弓弦,再看这么长便知这东西也能做渔网。”

弓弦最佳材料是动物的筋和牛皮,其次是加工过的葛麻,丝弦对应的是哪一种弓弦,都意味着它的材质很出色——能做弓弦没理由不能做渔网。

献摸了摸丝:“吾认得它。”

母鲤闻言。“那汝可知它产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