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直播]创飞老祖宗的一百种方法 > 第54章 和平使命

第54章 和平使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没过几天,一场凶猛的风沙席卷而来,热风裹挟着沙粒,无情地肆虐着难民营。

李简明的摄像机镜头剧烈摇晃,她紧紧握着摄像机,眯着眼睛,在漫天风沙中艰难地记录着这一切。

临时搭建的帐篷学校在风沙的侵袭下显得无比脆弱,帆布被撕裂,支架被吹倒。

“快!加固支架!”王连长和士兵们用自己的身体压住帆布,试图稳住摇摇欲坠的帐篷。

“你们跑来干什么!快回去!”

他的声音在风沙中显得格外急促,却见几个当地孩子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风沙中,神色无比坚定的拉住绳索,与战士们一起对抗着这场可怕的风沙。

“这是我的学校。”

“王连长,这天气根本没法上课啊!”小杨抱着一摞被沙土吹散的书,睫毛上沾满了尘土,焦急地说道,“这些帐篷太大了,容易漏风,临时用还好,当学校太难了。”

王连长看着被破坏的帐篷学校,眉头紧皱。】

“吾道不孤!”

孔子的木屐踏碎月光,他凝视着昆仑镜中沙地课堂,素纱深衣被夜风鼓起,宛如振翅的玄鸟。

“吾周游列国,未曾想过有朝一日,‘有教无类’的主张能发扬到遥远的异域。”

颜回捧着竹简的手微微颤抖,烛火在他清瘦的面庞上投下摇曳的阴影:“夫子,当年陈蔡绝粮时,您说君子固穷......”

"当年我在陈蔡绝粮,以为'有教无类'只是空想。如今......"孔子的声音哽咽,"这帐篷虽粗陋,却比任何庙堂都更接近大道。"

【第二天,王连长的地图上多了个红圈。

“十月份就要进入冬季了,到时候昼夜温差极大,帐篷就不顶用了,得赶紧建一所更坚固的学校。”

侦查的无人机传回航拍画面:二公里外的干涸河床,裸露的红土在阳光下泛着赭色。

“就用最原始的土墙结构,虽然费点事,但能挡风御寒。”王连长抹了把脸,指缝间渗出的汗水混着沙土,“掺棕榈纤维的夯土墙,既能隔热又能防沙。”

但随即,一个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人手怎么办?”

学校建设只是工兵队的业余任务,若要正经砌墙,势必要抽出更多的人手,可这无疑会耽误难民营的其他建设工作。

“找当地人吧。”

接下来的日子,黑人妇女头顶着巨大的陶罐,迈着稳健的步伐运送红土;男人们抡起自制的木夯,一下又一下地夯实着土墙,每一次挥动都仿佛在为未来注入力量;孩子们则用棕榈叶认真地编织着屋顶的防雨层。

李简明的镜头记录下了两个工地有趣的一幕:

一边是一位苍白胡须的老匠人,正用传统的泥瓦刀仔细地修整墙缝;另一边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手持水准仪,专注地测量着墙面的平整度。

现代工具与传统技艺在这一刻相互交融。】

长安城西市的胡商邸店中,粟特商人正专注地擦拭着一只晶莹剔透的水晶杯。

昆仑镜中土墙学校的画面突然映入眼帘,他手中的驼毛刷顿在半空,波斯锦袍上的金线在烛火下流转。

光伏发电板在沙地上投下整齐的阴影,他的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杯沿的葡萄纹——这是他贩运丝绸到拜占庭时换来的稀罕物。

“三十块光伏板,”他的粟特语中夹杂着些许长安腔,“足够让碎叶城的商队驿站亮如白昼。”

算盘珠子噼啪作响,他的脑海中迅速盘算着,“若运到撒马尔罕……”

他的话语骤然停止,他看见了,黑人孩童在土墙上写下"谢谢"二字。

染着靛蓝的指尖微微颤抖,他的妻子抱着粟特文账本从里间走出,面纱下的眼睛闪过精明。

"若在碎叶城开设学堂......”妻子笑道。

商人的笔尖在羊皮纸上洇开墨点,他接着说道:"这生意比丝绸香料更有价值。”

【经过半个月的不懈努力,一所崭新的学校终于落成,参与建筑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们蹦蹦跳跳地围绕着土墙学校,欢快地跳舞,清脆的笑声在小操场回荡。

新学校的出现吸引了不少难民前来询问,他们眼中满是期待,小心翼翼地问能否也把自己的孩子送来。

临时校长和女翻译员在考察完难民营的情况后,欣然同意了——难民营的居民虽然生性乐观,但在生活的重压下,责任感略显淡薄。

很多五六岁的孩子,腰上拴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着更小的孩子,他们在难民营里无人照料,四处玩耍。

与其让孩子在难民营里散养,不如接到学校里,好歹有个照应,在李简明看来,能想到把孩子送来学校的居民,在红洲已经是有一定思想觉悟的。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开学的第一课,主题是‘知识改变命运’。”女翻译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道,“虽然我们的学习条件很艰苦,但只要大家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殿下,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也不过教三千弟子。如今这小小的帐篷,却是要照亮一国的前程。”

太平公主猛然抬头,发间珠串相撞发出清脆声响,经手了救济一事,她曾见过太多女孩被卖作婢女。

“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她想起自己在掖庭与婉儿初始时,那时婉儿用水写字,水迹在沙地上洇开,母亲只是饶有兴致的看着她,默许她把婉儿从掖庭带走。

还有母后身边那位来路不明的杨琮,若非女子,必为良相……

婉儿、杨琮、府中的女眷……

“原来如此,母亲要的,”她轻抚腰间七事,“从来不是区区女官,而是让天下人都能掌握命运。”

【学校里,课间休息时,孩子们洋溢着笑脸,纷纷凑近李简明身边,用生疏的英语叽叽喳喳地询问着她的工作。

李简明耐心地与他们交流着,偶尔也会与来协助教学的年轻人谈论。

“你在写什么?”李简明问道。

她问的是协助翻译员教授英语的女生,女生在难民营外学校读高中,这在马赫迪其实很少见。

“我在准备考大学,这是我整理的资料。”

小杨说,布琼只有一所大学。

后来,李简明又在学校里看见了长相与她相似的女孩,一问才知,这是助教的姐姐。

李简明微笑着说:“那个准备考大学的是你妹妹啊?”

“是的,那是我妹妹,我也准备考大学。”

“你们叫什么名字?”小杨突然插嘴,一直以来都叫考大学的助教,姐姐妹妹的,这下不好区分了。

姐姐说,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Stellar。

翻译成中文是“星辰”。】

敦煌玉门关外,寒风卷着砂砾拍打夯土城墙,戍卒的目光被昆仑镜吸引——黑人孩子在土墙上画的笑脸,突然与记忆中女儿的面容重叠。

去年妻子托商队带来的家书,粗糙的麻纸上,歪歪扭扭的墨迹写着:"丫头想听学,族长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要是朝廷能在俺们村也建这样的学堂......"他握紧腰间横刀,“不对……”

"老子能回去......搭个草棚算什么,老子要教全村娃写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