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直播]创飞老祖宗的一百种方法 > 第16章 文食天下

第16章 文食天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奋勇北伐,力图恢复宋朝一统江山。

岳家军节节胜利,金兵闻风丧胆。不久进兵朱仙镇,这个地方离故都汴京已经很近了,是要马上收复河山了。在岳家军与金兵对垒时,岳飞又以少胜多,击溃了金兵的十万大军主力。当岳飞高兴地向高宗奏告:金兵锐气丧尽,已丢弃兵器,向北逃窜。此时机不可失,而岳飞正志得意满准备进兵汴京,迎回二帝。

这里有一重点,画一下,迎回二帝,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点。虽然这个时候赵佶已经死了,但他儿子赵桓还活着,是由赵佶正经传位的皇帝,宋有二帝,都是赵佶的儿子,谁是正统呢?

这个问题,在后来明朝景泰帝迎回为瓦剌叫开城门的俘虏皇帝朱祁镇时有了结果,力挽狂澜救国的景泰被复辟的朱祁镇下令谥号“戾”。」

朱棣拖下鞋靴,毫不犹豫的照着太子朱高炽与他的好圣孙朱瞻基脸上甩去,打不了小子还打不了老子吗,哪怕这个老子只有十几岁,放在寻常百姓家也当爹了。

朱高炽不敢劝,只爱子心切,上前半步为儿子朱瞻基当了几板子打,“爹,爹——息怒、息怒,瞻基今年还未成亲呢!”那给瓦剌叫门的废物孙子现在影都没有,怎么也怪不到他头上啊!

朱瞻基跪在地上缩着脑袋一言不发接受朱棣的狂风暴雨,怎么也想不通,他与皇爷爷一起出征蒙古,一起巡幸农家查民情,生出来的儿子却是和赵家小儿齐平,给瓦剌叫门?朱瞻基打了个寒颤。

“只是没有正妃。”朱高炽不开口则好,一开口又触了朱棣的怒气,朱瞻基只是后院里伺候的人不少,如孙氏那还是她点了入院的,“命司天再议皇太孙正妃人选。”

只要这小子不出生,就不必担心。朱棣深吸一口气想,“太子也去看看。”到时候别说我选错了人,带给大明万劫不复。

为朱祁钰临危继位加冕的大臣们沉默,他们刚刚在孙太后的带领下簇拥新帝,政令还未传达出去,就告诉他们未来朱祁镇复辟了?朱祁镇还给了朱祁钰一个“戾”字谥号,朱祁镇可是太后亲子,那他们这些知情者的下场……

“于尚书,”孙太后平静的看向于谦,目光飘渺,朱祁钰是孙太后推选的新帝,如今抉择太上皇的生死,也得看老太后的面子,“为不何领群臣拜见皇帝。”

孙太后丝毫没有因为天人的预言动摇,朱祁钰闭眼叹息,这一关过了,在一声声“万岁!万岁!”,朱祁钰登上御座。

孙太后衰弱的扶着朱祁钰的胳膊,他的儿子,不能成为大明的罪人,朱见深还是太子,就有挽回的机会,她必须护住太子。孙太后坚毅的然后说道,“于尚书以北宋为教训拒绝迁都,想必也准备了安置上皇的法子。”

既然都拒绝朱祁镇叫门,那再绝一点,给上皇一个成全。听出暗示的于谦拱手一拜,王振党羽已死,后宫不得干政的大义在,大家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蚱蜢了,于谦肃穆,向众臣宣示,“陛下乃力挽狂澜救国之君,瓦剌小人得志辱我上皇,此世仇!”

世仇。

大臣们眼睛一瞪,看着面露哀色的朱祁钰,纷纷跪下痛哭流涕,对对对就是世仇,瓦剌小人狠恶,这个仇我大明一定要报。

李世民与武天后倒是接受良好,很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能者为帝!他们都是靠自己一步步谋划出的地位,一个玄武门斩杀威胁的大兄,一个在丈夫手下谋算天下大违,“可惜啊,岳飞没想到这点。”

秦王异人干咳几声呵退大臣,目光如锐,扫过众多前来当说客的宗室,是啊,都是儿子,公子政的母亲是赵人,公子成蟜的母亲是秦人,幼子更符合宗室的利益,可那又如何,秦国的利益才是第一位,他是秦王,他的继承人注定要背负大秦六世的基业,公子政有天赋,有能力,还有天人庇护,谁都无法改变他的选择。

臣子以为他好操作,他也不介意让他们见识见识秦王的威严。异人冷声宣判了刑罚,重甲的军士长剑让昏了头的大臣们冷静,宗室,宗室早在昭襄王时期就落寞了,他们参与进去是糊涂啊!

「管中窥豹,赵家一贯重文轻武,赵光义在位时搞出阵图,这种决胜听命千里之外的皇帝指令行军、宦官监军的传统。“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统御者岳飞,在赵构一系皇帝看来,是多么大的威胁。

特别是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建炎三年军官苗傅、刘正彦对王渊和宦官康履等不满,借口王渊勾结宦官谋反,等王渊退朝时,伏兵杀之,并提出了诛杀康履、蓝珪、曾择等大宦官,将帝位传给皇太子,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等要求。赵构被迫交出康履等人后退位,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被扶上皇位,隆祐太后垂帘听政,改元明受。

懂吗?赵构已经有一次被武官罢黜的经历。这就是心理变化的起点。

要知道在秦桧排挤吕颐浩而结党营私提议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议和方略时,赵构表示:朕是北人,将去哪里?这句人话。罢免秦桧相位永不复用。足见端倪,赵构要得是皇位和安定,北伐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维护他的位置。」

罢黜皇帝?!

各个时间点的君主们都震惊的张大了眼睛,除了李世民这类功绩出众的,不少人对赵构诛杀名将的举措很是认可,有前车之鉴,谁能保证后患无人?到时候那些收复失地的百姓认得是岳家军的主将,还是南宋逃亡的皇帝。

刘彻若有所思的收敛了嬉笑的表情,窦太后固然支持他掌权,又有陈皇后在宗主中的背景,但其余叔父兄弟就……

“这,还真是出乎意料的契机……”太平公主磕磕绊绊的感慨道。

武天后颇为赞同的点点头,自从开了昆仑镜,简直是学会了夺权的一百种方法,看看她一心学习太宗、李治的文功武治,和外敌不决先斩臂膀的赵宋比,她可太有道德底线了。

“如此,也是情有可原了。”

赵匡胤听闻赵简明的解说悬着的心终于是死了,当年他杯酒释军权就是为了防范底下将军们欺君篡位,在他看来,过去的教训太多了,而赵构的经历也对得起他的防备。

乱世大争,一个三岁路都走不稳的幼主继位,加上太后一个连宫门都出不去的妇道人家掌权。这些人今天可以借口是不满足宦官得利,明天就光明正大的禅位了。赵匡胤太理解赵构的畏惧了,赵老二这个后代是有本事、有能力的,还能复辟,的确算得上是中兴之主。

他遗憾的摇摇头,后人批评着,计较哪,想选一个绝对贤良的君主当政,但是哪有那么容易,他赵匡胤打天下也是为了自家子孙后代荣华富贵。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位置难坐。又有几个如前朝唐太宗李世民一般能在百年之后尚有一曲秦王破阵激励,多得是平庸的君主勉强驾驭。

赵匡胤嗤之以鼻,赵构既不是他的后人,也管不着,他只需要从中吸取教训补全军政方面的漏洞,后代皇帝的所作所为?和他有什么关系,宋前的君主荒唐事数不胜数,南汉刘鋹阉割群臣才过去几年。

赵匡胤揉揉眉角头疼,不改,金人南下军士软无力;改了,军士造反传承不保。两全其美,难!

「说真的,要是没有罢黜的经历在前,把司马衷放位置上都干不成杀功臣的事,司马衷起码还能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人孩子是傻了点,也晓得乱军中保他命的是忠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