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二年
“祖母,天人说的金兵是哪一国。”年仅十二岁的哲宗赵煦扶着御座向一旁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询问,“高宗。德覆万物、功德盛大曰高。这赵构是否如前唐的李治一般?”
高太后思考了一会,对赵熙摇了摇头,索性宗室近支里没有叫赵构的子弟,要么是天人妄言,要么就是还没有出生的后世子弟,评论也不用留情面,“天人前说国都沦陷,百姓逃难南方,高宗还有余力泛舟游玩,传位到了孝宗也未离开杭城。高宗的尊号恐怕名不副实,大概是南梁萧纲一般无能止乱的人物。”
高太后担忧的看向赵煦,小皇帝知学好敏,看不出昏庸失国的兆头,从词构看,南下,金兵出征是辽朝的方向,近十年来,辽朝的内乱也没有停止,全靠耶律洪基压住局势,但底下人明晃晃的刺杀太子,耶能看出辽国皇帝的威严在下降,辽皇孙年幼,如果辽国也是少主即位,的确会给人可乘之机。
高太后看着满朝文武居然把注意力放在了鱼与皇帝的故事是君民佳话,丝毫不在意天人预言的兵祸。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就是给大宋反咬辽国的机会又怎么样,区区一个西夏逆臣,大宋的将领一输再输,还得把神宗时期收回来的四镇又送出去。
“六郎,看看你的大臣们。”高太后伸手包住赵煦稚嫩的手,“记住谁是可用的人,谁是符合大宋利益的人,他们才是你的依仗。”
听到高太后说教,赵煦下意识坐正,又在大臣们自顾自的辩论里惘然。
建炎三年
完颜宗弼不悦的命令手下挨家挨户搜刮临安城内试图反抗的百姓,”祖神在上,保佑子孙战无不胜。“但他的眉头一直没有松开,金兵虽然攻占了临安,宋的皇帝却想泥鳅一样滑溜,从北地一逃再逃,宋的皇帝没有抓到,宋人就有一万个口号出来阻止金兵。
完颜宗弼啐了一口痰,恶狠狠抓住一旁的副将辱骂道,”一个也别放过,老子就不信了,若真有仙人保佑,我大金灭辽伐宋,把赵家一家老小俘虏的时候没出现,赵九被咱们撵得建康都待不住了,还能得到天人的庇护。“
天上空悬的镜画像是压在金人头上的一座大山,偶尔间透露出的几句,便叫临安城内没能逃走的宋人鼓舞,尤其家中还有存粮的大户纷纷老实下来,底下的泥腿子三三两两完颜宗弼不在意,但这帮大户肯定是憋着劲要闹事的,最好先下手为强,正好给弟兄们的奖励也能省了。
甭管是不是裂成了两半,既然天人说了,宋朝的二帝能泛游西湖,那就说明临安城里的金人被打退了,宋人延续下去了。大户狡猾的想,等宋军回来了,他就和城里的同乡里应外合,没准能挣几分功劳谋个门路。
“官人!官人!金人冲进来了!”下仆一身血的倒在了门厅,后面七八个持刀的金兵揣着从各处厢房抢来的财物狰狞的围住了大户,再也没有什么门路好筹谋了。
破口的城墙一处,中年的汉子急急赶赶领着几个青年人趁乱跑出了城,半大的小子惴惴不安的问道:”叔,咱出去了,又能去哪里呢?“
中年的汉子抬头望了一眼阴沉的天,跟着皇帝跑肯定不行,金人想要灭亡大宋必然要杀掉皇帝,以他们的脚程和干粮,没到地方估摸着先挨金人一刀了。汉子思来想去,能打的几个将军不多,他咬咬牙决定道,“去投奔岳飞!把天人的预言散出去,总能找到兵收复临安。”
「“锵锵锵,就是这道菜——龙井虾仁。”镜幕中的赵简明浑然不觉诸朝对天人预言喜悲,欢喜的端出了第二盘菜开始介绍。
“其实是鼠鼠爱屋及乌吧,你是因为偏爱龙井茶,才喜欢这道菜汇集了龙井的清新与河虾的鲜美的美食。”烟烟在一旁打趣接茬道,“那么不如顺道为大家讲讲龙井茶的故事,恐怕这回我们的美食大家乾隆帝是逃不掉了。”
“烟烟说的没错,”赵简明展示完玉白鲜嫩的河虾,放下盘子笑道,“西湖龙井名列十大名茶,自然也是杭城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乾隆头一次觉得麻了,怎么吃个饭哪哪都有他的事迹,看那个名叫“烟烟”的女子端盘转桌的动作,后面还有好几道菜,该不会都和他有关系,他的十全武功在后世岂不是成了十全十美。
脊梁骨一股凉气上窜,愣是在阳春三月初打了个寒颤,乾隆帝按住杀人的手,微微颤抖,这次南巡别让朕发现是谁借用朕的名声胡乱宣传。
「龙井茶,属于绿茶的一种,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三种,其中鼠鼠最爱的西湖龙井产自杭城西湖一带,依据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撰写的,树种就有杭城的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相关记载,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不过唐代饮茶的方式与现代全叶冲泡不同,东大四千年的饮茶历史,按照现在主流的学术认知,人们喝茶的方式也经历了多次转变。」
诗僧皎然与陆羽相对而坐,镜幕演示动画所展示的《茶经》记载正是陆羽已经完成部分的稿录,皎然双手合十低念了一句佛语,“恭喜鸿渐千古流芳。”
“圣人之名至善至美某愧敢厚爱。”陆羽激动的看着镜幕附注的著作者简述,“《茶经》一书只是源于我个人的癖好,后人如此推崇研读,甚至影响外域,这让我惶恐啊。”
“后人既然觉得鸿渐能凭借《茶经》称呼圣神那鸿渐更要认真对待了。”皎然豁达的拍拍陆羽的肩膀,“经过天人的推广,想必陆郎一定会自勉修行,写出更好的茶道名章,等到完成了贫僧为《茶经》作序,好借陆郎的光一起留名。”
“一言为定,清昼兄的序作难得,到时某一定上门讨要。”
「小助理配合的把本来放在椅子上的三杯奶茶排列在镜头前,一片模糊的马赛克里,烟烟开口:“我记得唐代饮茶和奶茶差不多?都是加一堆料糊成粥管饱。”
“你说的那种生煮羹饮是因为唐代之前没有系统性的制茶法,要想煮茶喝,先要把茶饼烤红捣碎,然后掺入葱、姜、橘皮等调料,盛于瓷器中,煮成粥状饮用。”赵简明扶额,对小助理能联想到现代奶茶大为敬佩,“比较制法来说,现代奶茶的制法大概是更接近蒙古奶茶。都是先煮沸水,再投打碎到砖茶,最后加入牛奶搅拌均匀,区别是我们喝的加糖精,蒙古奶茶加的是盐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