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盛宁姚华录 > 第73章 一千三百一十四

第73章 一千三百一十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假充文人做派,自然是因为盛阑确实喜爱读书写字,无论是什么文章,不说过目不忘,读上几遍能够理解背诵还是不难的。

他从来没听过这种每个字都听得懂,但是连起来就不知所云的知识!

“不是。”盛芃芃从身上的小包里拿出一本书来,“这是女校的教材…”

盛芃芃递到一半,她的手一顿,“这些东西,弘文馆没教过你们吗?”

盛阑耻于说出自己从来没学过数理化,他不答话,只接了那本教材来看。

教材一拿到手,盛阑就由衷地一惊。

这种纸比宣纸更硬,触手更光滑细腻,上面的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写在…不,是印在上面。

全都端端正正,一个错字都没有。

东汉灵帝曾下令将七部儒家经典刻为石碑,竖立在太学之前供学子们抄写。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洛阳太学,将太学门前堵得水泄不通,那时便有人发明了用纸和墨将碑文拓印下来,不用再抄。

印刷术的雏形便诞生了。

“这教材一天可以印多少本?”盛阑抓紧了教材的封皮,指关节因用力有些发白。

“倒霉孩子,不许揉姐姐的书。”换完两块银元的盛闻用轮椅使用蛮牛冲撞,他接了教材还给敢怒不敢言的盛芃芃。

盛闻叹了口气,即使盛芃芃在序齿上是盛阑的姐姐,但她是个公主,母亲淑妃又不如梅贵妃势大,只能看着臭弟弟揉自己的书。

盛闻从前是独生子,但身边的朋友有姐姐,那小子从小被欺负到大,直到成年后双方才握手言和。

盛阑忍气吞声地扶着差点被盛闻创出来的腰子。

“老三不知道这些,我告诉你。”盛闻道,“雕刻工匠一日能雕一百五十字,熟练工人可印刷两千页。”

盛阑:“两千页…”

盛阑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应对盛闻在商街的后手上,他虽知道盛闻的印刷机正昼夜不停地开着——

速度何其之快,远胜当今所有的书坊。

撞完弟弟,盛闻转动轮椅的铜轮,木轴在地面碾出吱呀声,“肚子饿啦,去街口吃点心去了。”

盛芃芃连忙跟着盛闻走了。

盛阑默然无语,如今能得到这本教材的,只有各家的贵女。

这书里写的离心力,倒像是给太子清剿私钱量身定做的——那些掺铅的劣钱,如今全成了太子立威的证物。

盛阑正要迈步,他忽然瞥见一辆青漆马车停在街角,马车低调,车帘却是用金丝绣着的并蒂莲。

盛阑一愣,那是大长公主府的纹样。

他刚刚在银行中听了传闻,大长公主正以百金求购编号特殊的几块银元。

那些编号盛阑很熟悉,是他几位表兄表弟的生辰。

东宫银行的侧门开了道缝,裴钧抱着一摞账本匆匆离去,袖口露出半截杏黄色缎带。

盛阑恍然拍了拍额头,不由得失笑。那些被收缴私钱的商人,就算是再恨自己财产缩水,也怕被太子扣上“私铸钱币”的罪名,忙不迭地来换掉自己手中的铜钱。

盛阑看着越发热闹的银行陷入沉思,太子为何要把一到一百号留给父皇?如果全放出来,岂不是热度会更高?

如果是他…

自己手里的编号比皇帝小,是僭越,比皇帝大,又显不出身份。

原来如此,将前一百号直接交给皇帝,倒是免了一番混乱。盛阑叹息,这哪是兑银元,分明是给满朝文武发站队牌呢。

盛阑站起身,他冷冷地目送着一队羽林卫押着几个戴枷的商人走过,枷板上贴着“私囤官钱”的黄纸。

你的防伪做的不错,兑换也井然有序。

只有一件事你没考虑到啊,阿兄。盛阑迈步。

我大雍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自然有他的道理。

你能有多少银子,来铸你的东宫银元?

冬天的西北风送来远处的钟声,盛闻已到了金满堂的分店,他献宝似的摸出自己兑的银元,展示给正忙着削萝卜的姚谅。

姚谅推拒,她手头握着根大白萝卜,不想摸钱,“抢到多少号?”

“一千三百一十四。”盛闻得意。

姚谅轻笑,她记得女校教材里说,这是“一生一世”的谐音。旁人都觉得太子心机深沉,其实这防伪编号最初也只是藏了这般市井的心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