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心理医生日常笔记 > 第27章 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迷失

第27章 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迷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城市繁华街道的背后,有一条略显幽静的小巷,巷子里的一栋老式公寓中,住着25岁的晓萱。晓萱是个普通的上班族,表面上看起来,她性格温和,待人友善,工作也认真负责。然而,晓萱的生活却被一系列离奇的事件搅得一团糟。

最近,晓萱常常发现自己身处陌生的地方,却完全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到达的。她的房间里会出现一些陌生的物品,衣服的款式也变得奇怪,像是按照别人的喜好购置的。同事们也开始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因为她时而表现得开朗健谈,时而又沉默寡言,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

有一次,晓萱在工作时突然晕倒,醒来后,她眼神迷茫,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戒备,连最熟悉的同事都不认识了,说话的语气和用词也与平时截然不同。这让同事们大为震惊,纷纷猜测晓萱是不是生病了。晓萱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困惑之中,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这种失去对自己生活掌控感的感觉,让她感到无比的害怕。

在家人的陪伴下,晓萱来到了林宇的诊所。她走进诊室时,神色慌张,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恐惧和无助。“林医生,我真的快疯了,我感觉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控制了,完全不记得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晓萱声音颤抖,几乎带着哭腔说道。

林宇温柔地看着晓萱,轻声安慰道:“别害怕,晓萱,先坐下来,慢慢说。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事情,我们一起找到原因,一定能解决的。”在林宇的耐心引导下,晓萱逐渐平静下来,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林宇通过和晓萱的交谈,以及对她生活背景的了解,初步判断晓萱可能患有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也就是俗称的多重人格障碍。这种心理疾病通常是由于个体在童年时期遭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为了保护自己,大脑创造出了不同的人格来应对痛苦的经历。经过深入的心理评估和分析,林宇发现晓萱在童年时期曾长期遭受父母的忽视和虐待,这些创伤经历深深地埋藏在她的潜意识中,成为了引发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根源。

林宇深知,治疗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他决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心理动力学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辅助治疗。

首先,林宇运用心理动力学疗法,帮助晓萱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伤记忆。在一个安静、安全的治疗环境中,林宇引导晓萱进入放松的状态,然后逐渐深入她的潜意识,让她回忆起那些被压抑的痛苦经历。

“晓萱,现在你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自己。想象自己回到了小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林宇轻声说道。

晓萱的表情逐渐变得痛苦,她的身体微微颤抖,眼泪顺着脸颊滑落。“我看到爸爸妈妈在吵架,他们总是不管我,我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好害怕……”晓萱哽咽着说道。

通过一次次的治疗,晓萱逐渐面对并接受了自己的创伤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林宇给予她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让她感受到被关爱和被接纳。

同时,林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晓萱认识到不同人格出现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它们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他引导晓萱学会控制不同人格的出现,增强自我认同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