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娘也的确惦记着家里,她也没和张桂芳多客气,搀扶着苏卫国,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回了家。
乡下午后悠闲,大家不是午睡,就是坐在门外的阴凉里闲聊。村里出了这么大的新鲜事,有不少人吃过午饭,就再次跑到附近探头探脑,就等着看谁能从老卫家出来,看个热闹。
这次没了那位看起来就很威严的老首长和荷枪实弹的军人,这些人的胆子也变大了,有人主动拉住苏大娘,一个劲儿的问东问西。
苏大娘也是头回离家这么久,见了乡邻们也挺高兴,很有耐心和几人聊了一会。
她这一停下,苏卫国和四个孩子也被迫停了下来。这下子,人们的目光更多的落在了受伤的苏卫国,还有这四个大小不一的孩子身上。
苏卫国是为救卫小婉受伤的,大家早就有所耳闻,只是没有料到原来伤得这么重。
这也难怪,卫二妮儿那丫头报喜不报忧,报忧也是使劲往轻了说,老卫家两口子都是今天才刚知道苏卫国的伤势,也着实被吓了一跳。
对于这种英雄救美的戏码,大家是喜闻乐见的,奈何苏卫国不是一个好的讲故事对象,大家追问了几句,发现还没有他们自己瞎编的带劲,很快就都没了兴趣,目光重新落在了几个孩子身上。
这四个孩子哪里见到过这种阵仗,以前大家对他们再好奇,那多数时间都还是敬而远之的,他们还是头一次被这么多人围观打量,弄得他们心里头毛毛的。
几个大妈婶子拉住三兄弟,不住“啧啧”夸赞:“这就是你们收养的几个孩子了吧,养得真不错!你看看,个顶个的精神!”
这话一出口,更多的人围了上来。人一多,很快就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要我说啊,还是你们心肠好,肯收留他们,这要换成别人,哪怕有再大的恩情,也得好好掂量掂量。”
“那没错。我前些日子还听妇女主任说,好些地方都开始要求只生一个孩子了,虎子和二妮儿以后就是城里人了,还是当官儿的,这小两口还能生自己的孩子吗?”
这段时间,上面大力推广少生孩子的理念,虽然没有什么强制措施,但宣传的力度非常大,只要听过广播,就一定听过“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这样的宣传语,而且为了政策的推广,公职人员全都得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号召。
这个政策刚开始实行,苏大娘还是以前的老思维,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这会看着一溜儿排开的几个孩子,眼神都变了。
苏卫国随手揉揉苏水生的头发,笑着解释:“婶子,他们不会影响我们有自己的孩子的,不管我收不收养他们,该生几个还是几个。”
说话的婶子打着哈哈笑了。“是这样啊,哎,婶子不懂,都是听别人瞎说的,你们可别介意……”
一直到回到家里,苏大娘的脸色依旧很不好看。她满脸心事的把行李放在炕上,一扭头,发现四个孩子一个比一个沉默,就连最小的苏灵,也安安静静的,只睁着大大的眼睛,一瞬不瞬的盯着她。
苏大娘这才发现几个孩子的敏感心思,她心里一个咯噔,知道是刚才的事让他们担心了。几个孩子头一次跟他们回老家,心里忐忑是在所难免的,又听到有人这样议论,肯定是害怕奶奶和苏爹会因此不喜欢他们了。
苏大娘拍拍苏火火的小脑袋,对上他小心翼翼的目光,故意板着脸道:“你们一个个的,都是什么表情?还怕奶奶不要你们了咋地?赶紧去收拾一下,咱家地方大,自己去找喜欢的屋住!”
以前卫家堡人口少,宅基地随便占,她和死鬼老头子年轻的时候,幻想着能多子多福,结结实实的建了五间宽敞的土坯房,比老卫家的地方还大。
今天给李老安排住所的时候,她就想说让李老或者几位警卫员来她家住,可惜李老不肯,几位警卫员还需要警戒,不能离开李老的身边。
苏木生听到奶奶的话,小幅度的动了动,期盼的望向哥哥。苏水生抿了抿嘴,终究没有说什么,抱着自己的行李就出了门。
苏大娘没有安慰他们什么,她总不能告诉他们,自己刚才并不是想抱孙子的事,而是想到了之前赵家那么坚决的悔婚,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顾虑。不过时间就对不上,赵家闹着退婚的时候已经是半年多前了,那时候好像还没有开始宣传这件事情。
说回几个孩子,孩子们大了,不是啥也不懂的年纪,她说自己不急着要孙子,他们也不可能轻易就信了。按照她带孩子的经验,只要以后她对孩子们像以前一样好,孩子们自然就会安心了。
苏卫国也担心几个孩子会多想,嘴唇动了动,到底没有多说什么,拄着拐杖,去看他们挑房间了。
现在已经快要到夏天了,但家里长时间没住人,屋子里冷冷清清的。苏大娘往炕洞子里添了几把柴,生火驱散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