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渊也笑了起来,然后看着张氏,眼睛发亮的道:“娘,我和二丫刚才去后山,看到私塾里的孩子们都在读书,娘,我也想去读书,将来考秀才。”
“好,好,去读书,去读书,娘明天就去找姜先生,让你去私塾里读书。”张氏立刻便道,心里高兴,又有点忐忑,怕林仲渊便的聪明只是一时的,过一段时间可能还会变傻。
到这里,她觉得还是找个大夫给林仲渊看看比较安心。等明天去县城卖咸菜的时候,就带林仲渊去杏林堂一趟。
不过,林仲渊突然变聪明,她还是非常高兴,当即便杀了一只鸡,炖了起来。又炒了几个鸡蛋,和时令蔬菜,做了一桌美味来庆祝。
这天晚上,张氏躺在床上,兴奋的大半夜都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她便将两个孩子喊起来,将昨夜剩下的饭菜热热当早饭,吃完之后,便带着孩子赶着驴车去县城了。
杏林堂的王老大夫在本地很有名气,拉着林仲渊的手把了半天脉,又问了林仲渊许多问题,最后得出了一个林仲渊的身体非常健康,头脑十分聪明,一点问题也没有的结论。
张氏这才放了心,开开心心的领着俩孩子回家,当天便拿了一篮子鸡蛋和一块肉,带着林仲渊去了私塾里,要找先生说说,让林仲渊上学。
乡下人没什么钱,给先生的束休都是粮食鸡蛋之类的吃食。张氏怕林仲渊在私塾里被其他孩子欺负,想让先生多照看着一些,便多送了一些鸡蛋和肉。
事情办得很顺利,第二天一大早,林仲渊便去上学了。
张氏有些不放心,拉着杜月婵在教室的窗子外面观察了一上午,发现林仲渊没被欺负,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才放心的带着杜月婵去卖咸菜了。
从这之后,林仲渊便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涯。
他学习认真,又变得非常聪明,不论是读书还是写字都学得非常快。很快就成了班上了学习最好的学生。
杜月婵对他可以读书学字表示十分的羡慕,说可惜私塾不收女学生,不然的话,她也能像他一样去上学就好了。
林仲渊听她说也想要学习,便每天放学回家后,将自己在私塾里学的东西交给她。如此过了几天,杜月婵也学到了几个字,并背会了三字经,还学了一点弟子规。
林仲渊
杜月婵想卖红豆糕,每次路过糕点铺时,都会眼巴巴的看向柜台上的红豆糕。张氏每次看到她眼馋的模样,都会给她买一块红豆糕。杜月婵吃了两次,就对张氏说这红豆糕太贵,能不能买了材料自己回家做。
张氏不差这点小钱,当即便带着杜月婵去买了面粉,红豆,糖,油等物,回家试着自己做。
张氏是会做红豆糕的,但做的不如糕饼铺卖的好吃。但杜月婵非常喜欢吃红豆糕,就算一开始做的不好吃,还是坚持要自己做,这样做了几次,竟是越做越好吃。张氏原本为了省钱,是舍不得吃的,但吃了两次之后,竟是停不下来了。
“二丫,你这手咋这么巧,做的红豆糕这么好吃呢!”张氏拿着一块红豆糕,吃的满口生香,觉得这红豆糕简直是自己吃过的最好吃的糕点,吃一百年都吃不腻。
“好吃。”林仲渊也边吃边道。
杜月婵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一副腼腆的模样。
张氏本来还想去给林仲渊他大伯三叔家一家送几块红豆糕,结果因为红豆糕太好吃,一个把持不住,竟是刚出锅就被三人吃光了。
杜月婵扭着手指,鼓起勇气道:“娘,我做的红豆糕能不能拿去跟咸菜一起卖?”
张氏一愣,没想到杜月婵会有这样的想法。
县城的生意人也是很排外的,当年她为了在县城里卖咸菜,便曾被那些个卖咸菜的货郎一起排挤。所以现在杜月婵提出要卖红豆糕,她脑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这红豆糕能赚多少钱?而是那几家糕点铺子,若是知道了他们在卖红豆糕,会不会来找他们的茬。
毕竟,杜月婵这红豆糕做的可比那几家糕点铺子做的好吃多了,若是拿去县里卖,多半会抢了那些人的生意。
但这红豆糕又这么好吃,若是拿去卖,肯定能赚不少钱。
张氏日常就是做买卖的,脑子里一想,就知道这红豆糕肯定能赚钱。若是就这样不卖了,也未免有些可惜。
她有些纠结要不要卖这红豆糕,不过,就算要卖红豆糕,也不急在这一时,倒也不用现在就做决定。
张氏考虑了几天,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大不了等那几家糕点铺子找来,他们再不卖就是了。
于是,张氏卖咸菜的驴车上,又多了一篮子的红豆糕。
咸菜的味道非常浓郁,每次张氏掀开咸菜坛子的盖子,那味道就能飘出去老远。买咸菜的人不用听吆喝,只要闻着这味道,就知道卖咸菜的来了。
红豆糕与咸菜是有些不搭的,不过,买咸菜的人多,这么多人里,总会有人去看咸菜旁边的红豆糕,有些人掰下一小块红豆糕尝了尝之后,便立刻买了几块。
红豆糕比咸菜贵了一倍,但也比糕点铺子里卖的便宜一些。第一天,他们准备的红豆糕不多,只卖了几十文钱。但第二天,昨天买过红豆糕的人见到张氏过来,便立刻急匆匆的买了几块,说是家里的孩子吃了那红豆糕,哭着闹着还要再吃。惹得旁边那些本来没想买红豆糕的人,也不禁觉得那红豆糕应该很好吃,于是也跟风买了一些。
这些人吃了红豆糕,都是惊为天人,吃了第一次,还想再吃第二次,于是,来买红豆糕的人越来越多,红豆糕也越来越供不应求。往往是刚推出去不久,就被人抢光了。
家里的收入一下子多了一倍,张氏每日数着口袋里的钱,笑得合不拢嘴。只恨那板车太小,一次装不下太多红豆糕。
红豆糕的名声很快便传了出去,县城里很多人都知道了,那个卖咸菜的张氏卖的红豆糕,比县城里李记糕点铺卖的糕点还好吃。
不出张氏和杜月婵所料,他们的红豆糕名声传出去之后,果然,便有糕点铺的人找上门来了。
不过,出乎张氏的预料,那糕点铺的掌柜不是来找茬的,而是来买他们的红豆糕方子的。
来的掌柜姓吴,吴掌柜提出用五十两银子的价钱买下红豆糕的方子,并要求他们以后不能再卖红豆糕。
张氏没答应,一是她根本不想卖这方子。二也是觉得太亏,别看这红豆糕是小本买卖,但她算了算,就她这板车上卖的这些,一斤卖六文钱,一天能卖个二十几斤,算下来一年就能赚三四十两银子了(一两银子约等于七百文钱)。为了五十两银子,就不卖红豆糕,这是当她不会算数呢!
吴掌柜后来将价钱提到了60两,张氏也没同意,最后吴掌柜甩袖而去。
吴掌柜走后,陆陆续续又有几家糕点铺来买红豆糕的方子。提出的要求都跟吴掌柜差不多,都是不准他们继续卖红豆糕,也不准他们将方子再卖给别人。但出的价钱却比吴掌柜高些,最高有人出到了100两银子。
杜月婵是想要卖方子的,100两银子在这里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有了这笔钱,她已经可以做许多事情了。但她并不打算在这个小县城卖方子,这红豆糕的方子若是拿到府城去买,价钱起码能再翻一倍。
不只有红豆糕,她还会做桃酥,老婆饼,云片糕,红枣糕等等……每一样都是跟现代的顶尖大厨学的,若是能一样卖个几百两,她就不用愁资金问题了。
不过,她想去府城卖方子,倒也不只是为了赚钱。
张氏虽然让林仲渊进了私塾,但乡下的私塾先生比起有名的大儒,终究是差了许多。林仲渊既然要走科举,她自然要尽力为他找来最好的先生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