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年轻幕僚小李,不时地揉着酸涩的脖颈,眼中满是疲惫与疑惑,忍不住问道:“林先生,可是发现了什么异样?”
林先生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两本账册并排放好,指着上面的数字,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小李,你看这福源布庄与南方绸缎商的交易记录。去年秋季,同一批绸缎,在这两本账册上的进价竟相差了近两成,而且进货数量,一本记着三百匹,另一本却只有二百五十匹。这绝非笔误,其中定有蹊跷!”
小李凑近一看,脸上的倦意瞬间被惊讶取代:“这……这怎么可能?如此明显的出入,之前竟无人察觉。”
此时,一直沉默思索的赵幕僚也抬起头来,目光犀利:“不仅如此,我查阅了盛昌米行与南方粮商的往来账目,同样问题百出。价格时高时低,毫无规律,货物数量也是忽多忽少。他们似乎在刻意混淆什么,隐藏着某些不可告人的交易。”
众人听闻,皆面面相觑。
秦易珩背着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心中暗自思忖:这些商号在京城皆是有头有脸的存在,平日里与朝廷也多有往来,竟做出如此欺瞒之事。
若不是此次严查,还不知要被他们蒙骗多久。
“继续深挖,顺着这些异常,务必将背后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秦易珩的声音低沉。
幕僚们不敢懈怠,随着调查的深入,各种线索逐渐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
终于,一个惊人的发现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顺着价格和数量的异常,追查到了一系列隐秘的交易渠道,而这些渠道的背后,竟牵出了一个庞大的走私团伙。
那些看似正规经营的商号,实则是走私团伙在京城的掩护据点。
林先生满脸震惊,手中的笔“啪”地一声掉落在地:“殿下,这……这走私团伙竟如此大胆,利用商号之便,行违法之事,实在可恶!”
秦易珩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哼,他们以为能瞒天过海,却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本殿下定要将这个团伙连根拔起。”
秦易珩意识到事态严重,走私不仅损害国家利益,更扰乱市场秩序。
他迅速召集刑部尚书、大理寺卿等重臣,在王府密室商议对策。
密室中气氛凝重,秦易珩将调查结果告知众人,众人皆惊。
刑部尚书一脸愤慨:“殿下,这些不法之徒胆大包天,竟敢走私,必须严惩!”
秦易珩点头道:“此事需周密部署,既要端掉走私团伙,又不能打草惊蛇,以免他们销毁证据、逃脱法网。诸位可有良策?”
大理寺卿沉思片刻,说道:“殿下,依臣之见,可先暗中监视这些商号,掌握走私团伙的交易规律、人员往来。待时机成熟,一举将他们在京城及南方的据点全部捣毁。同时,可安排得力官员前往南方,与当地官府协作,从源头打击走私。”
众人纷纷赞同,经过一番详细讨论,制定出一套周密的行动计划。
接下来的日子,王府暗卫、刑部捕快密切监视相关商号,收集走私团伙的犯罪证据。
每一次情报的收集,都充满危险,暗卫们乔装打扮,深入虎穴,稍有不慎便会暴露。
与此同时,京城内的百姓察觉到朝廷在暗中行动,市场虽表面平静,却似有一股暗流涌动。
一些与走私商号有生意往来的小商贩,心中忐忑不安,纷纷打听消息。
秦易珩得知后,下令安抚百姓。
在严密的监控下,终于等到走私团伙交易的时机。
这日深夜,京城外一处隐秘码头,几艘商船悄然靠岸。
一群黑衣人迅速将船上货物搬运到马车上,准备运往城内。
就在他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时,四周突然灯火通明,秦易珩率领王府侍卫、刑部捕快将他们团团围住。
走私团伙头目见状,惊慌失措,但仍负隅顽抗,大喊:“兄弟们,跟他们拼了!”
双方展开激烈搏斗,侍卫们训练有素,很快将走私团伙制服。
秦易珩走上前,看着被押解的头目,冷冷道:“你们的罪行今日终被揭露,乖乖交代,还有谁参与其中,南方的接应人是谁?”
头目起初还嘴硬,在证据面前,不得不交代。
原来,他们与南方一些官员勾结,利用商号作掩护,走私稀缺物资,谋取暴利。
秦易珩得知详情后,立刻飞鸽传书给前往南方的官员,配合当地官府,对南方的走私据点展开行动。
经过一番努力,成功捣毁了这个庞大的走私团伙,京城的商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秦易珩还未松口气,又有新问题出现。
京城周边的一些农户反映,农田里的庄稼莫名枯萎,像是被人施了什么邪术,农户们忧心忡忡,担心今年收成无望。
秦易珩深知农业关乎国本、民生,立刻派遣王府中精通农事的幕僚前往调查,同时召集工部官员商议应对之策。
幕僚们深入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庄稼症状,走访农户,了解情况。
几日后,幕僚回府向秦易珩禀报:“殿下,经多方查证,庄稼枯萎并非邪术所致,而是一种罕见的虫害。此虫隐藏在土壤中,专食庄稼根部,且繁殖速度极快。”
秦易珩眉头紧锁,问道:“可有应对之法?”
幕僚回道:“臣等查阅古籍,发现一种草药熬制的汁液,可驱赶此虫。但草药生长在偏远山区,数量有限,采集艰难。”
工部官员上前一步,道:“殿下,臣以为可制作一批特制农具,用于翻耕土壤,将藏于地下的害虫翻出,再配合草药汁液,或许能有效治理虫害。”
秦易珩思索片刻,道:“就依此计。工部立刻组织工匠制作农具,分发至农户。同时,安排人手前往山区采集草药,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控制虫害,减少农户损失。”
在各方努力下,农具迅速制作完成,运往周边村庄。
农户们在官府指导下,使用农具翻耕土地,配合草药汁液,虫害逐渐得到控制。
看着渐渐恢复生机的庄稼,农户们对朝廷感恩不已。
解决了虫害问题,秦易珩又将目光投向京城的文化教育。
他深知,人才是国家昌盛的根基。
于是,他召集礼部官员,商议兴办书院、选拔人才之事。
礼部尚书进言:“殿下,兴办书院乃国之大计。可在京城繁华之地修建一座大型书院,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任教,广纳天下学子。同时,设立科举预备考试,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书院深造,为朝廷储备栋梁之材。”
秦易珩点头赞同:“此计甚妙。礼部即刻着手筹备,选址、建造书院,聘请师资,都要精心安排。本殿下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有真才实学、心怀天下的贤能之士。”
在礼部的精心筹备下,京城书院破土动工。
工匠们日夜赶工,一座宏伟的书院逐渐成型。
书院建成后,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秦易珩亲自为书院题写匾额,勉励学子们勤奋学习,将来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