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二件事可就有些年头了,还要往回倒个再倒个三十年,大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了。
建国以来国家对于什么巫术,什么鬼神迷信之类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坚决打击反对,不留余地,不给封建毒瘤有一丝存活的机会。
这里所说的迷信与宗教的概念可是完全不同的,所谓迷信,是上来可能让你杀妻杀子的邪教。因为一句不着边的鬼神之说,就能害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唯物主义大旗高高举起之时,城里的一切都欣欣向荣,已经迈着大步向新时代进军了。
但在偏远的乡村地区,改革的春风却一时半会儿照拂不住。鬼神之说依旧盛行,乡民迷信,百姓愚昧。
张世兴那时也方七八岁的样子,上头有两个姐姐,下头有一个弟弟。家中算上老太爷,统共七口人。
老爹张开宝是精瘦的汉子,满膀子力气,养活一家子人。但为人太过自以为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男子主义。
老娘王英对于老爹没有丝毫怨言,自张世兴记事起,老娘就是个任劳任怨、操持里外的老实人。爱唠叨,爱八卦,也疼孩子。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七口子人都快吃不起饭了。张世兴一年到头来只感觉到饿了,弟弟张世旺也一样,黑瘦黑瘦的,瞪着俩眼睛眨巴眨巴。
不止吃不饱,他们也穿不暖。一条裤子老爹先穿,穿旧了,再改小给张世兴穿,等弟弟张世旺要上学的时候,又给弟弟穿。鞋子也一样,家里只有一双不进水的鞋子,谁要出门,谁就穿。
当然,下地干活不算出门,这里的出门指的是上街赶集和上学。
上街赶集在这里叫做“赶场”,乡上的集市只有在每月特定的日子会摆出来。那几天邻里八乡的贩子都会往乡里集市上走,一时之间摊贩数不胜数,叫卖声此起彼伏。
这一天是初五,老娘王英要上街赶场,世兴世旺两兄弟硬要跟着去。于是三人天方亮就出发了,从村里到乡上集市约摸要走一个半小时,为了早点赶回家做晚饭,王英只能早早出发。
张世旺上蹿下跳,一路上不得消停的,只是为了向他哥哥炫耀自己穿上了这双不进水的鞋。
而张世兴穿的是一双鞋底子都快磨穿了的旧鞋,不仅下面进水,上面还漏风,鞋底鞋面几乎都纷纷离家出走。
他也懒得正眼瞧张世旺,若不是他仗着年纪小天天告状惹事,算了,张世兴越想越气。
三人到达集市时,日头已经出来了。摊贩一个比一个赶早,摊位一个接一个地摆在那块写着“茶马市集”的牌匾下方。
那四个字是用毛笔写就,龙飞凤舞的,在这里的老百姓也没几个人能看出这字写的是好还是丑,只知道是有些来头的。
有传说是哪位达官贵人为感谢当地百姓的殷切款待而作,也有说是红莲寺的一位得道高僧圆寂前所写。
那块作为集市的场地就夹在左右的木屋之间,跨进那张牌匾,迎面而来的便是各色摊位,各色杂货了。
市集好不热闹,亲切的乡音拖着长长的调子,有叫卖声,有谈价声,也有各类的闲谈八卦声。
这边大娘在一堆青菜里挑挑拣拣,那边大叔给小孩子称了一两糖果。一会儿见着一个熟人,好生寒暄一番,邀请到家中吃饭,没走几步又碰见一个熟人,又加以邀请。
尽管破衣烂裤,但俩小孩也不当回事,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穷苦。乡亲们的日子都是一样的穷苦,心也是一样的淳朴。
张家两兄弟正是在不知攀比、没有虚荣心的年纪,他们眼中的清泉乡就是这么可爱,这么简单。
当然他们也想象不出这个世界上会有什么更恐怖的东西,能比得过村口学校里先生。
张世兴带着弟弟到处晃,左看看右看看,见到什么稀奇的东西都想多看两眼。
世旺年纪小,好吃,看见个糖也要,看见个小人书也要,每每见着好东西,眼睛就离不开了,脚底板也跟着黏在了原地。
总是哭着喊着要王英买这样买那样,不买就死命地嚎,死命地缠。
这时候张世兴总会一把揪起丫的耳朵,拖到一边就是一顿狂揍,打到哭爹喊娘,就能消停一阵了。
“世旺,家里没钱,你要懂事点。”
世旺小嘴一撅,狠狠地说:“懂事懂事,你最懂事了!我长大了一定要赚大钱,再也不穿这烂鞋子烂衣服,我还要把全天下的糖全部吃一遍!”
平平无奇的三人,也是同样平平无奇的市集,在这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里,偏偏遇上了往日难得遇见的新鲜事。
“世旺你看!”
“田小虎!”
两兄弟难得同仇敌忾的时候到了,田小虎是他们的同学,跟世旺同班,比世兴矮一级。
但世兴知道田小虎这个狗东西时常欺负自家弟弟,于是出面打抱不平过,世兴当然把那死胖子揍的满地找牙,但奈何不过人家家里不一般,世兴世旺两兄弟吃了不少的亏。
田家,是这清泉乡一个尤为特殊的家族。就算是在打到地主之前,田家也是地主老爷家的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