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此后必定一帆风顺福寿安康。京城重地天子脚下有了我们的立足之地。在这里生儿育女,寒窗苦读,他日必定金榜题名步步高升!”
“说得对!说得好!”
“来来来,我们敬秦相公一碗酒!若是没有他们夫妻二人为我们奔波,我们哪儿来的好日子过?”
众人高举酒碗一饮而尽。
秦钰连和三碗,一股股暖流流遍全身。
“不要谢我们,得谢当今圣上!若不是圣上体恤百姓,大开国库,我们哪儿来的银子来施粥修房?受人恩惠不能不谢!来!诸位可否签下这千人书,送到朝堂之上,让圣上知晓我们的一片心意?”
众人一愣。
“我们不识字的呀。”
“还要送到皇上面前?秦相公能见着皇上?”
“皇上会不会生气,杀我们的头啊?”
秦钰笑道:“圣上宽仁待下,怎么会生气?不识字又如何?今日不学,那一辈子都不识字!就从我们的名字开始学起,以后教导孩子成才也是极好的。”
“秦相公都这么说了。那我这老头子就学一学!”
“学学,当然要学!来到京城安家落户,不识字怎么成?”
闹腾了一个晚上,红布上写满了横七竖八歪歪扭扭的字。秦钰大笔一挥,在顶上空余的地方这下几个大字。
“体察民隐,勤政爱民,千秋万世,四海升平。”
腊月二十九,是最后年前一日上朝。官员们无事启奏,只是说一些场面话。只要不是惊天大事,其他的都可压到年后再奏。
本以为点个卯就能下朝回家,可那孙大人却忽然提起了灾民的事。众臣纷纷竖起耳朵,想听听那秦家人到底又搞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黄帝也颇为好奇。之间一小太监捧着一卷红布进殿,放在地上铺开。密密麻麻的字体格外显眼。
“皇上,城西的上千灾民已经安顿下来,不但吃住无忧,还张罗着建起了工坊。他们感念皇上恩德,当场学着认字,签下了这千人书。微臣感念君民一心的盛景,便带来请圣上一观。”
皇上大为震撼。自他继位一来,日日都听大臣们在奏章上溜须拍马。这民间百姓的颂赞之举倒是头一次。皇帝满面激动,可生怕丢了面子,压下心绪便故作沉吟。
“千秋万世四海升平。好意兆啊!”眼珠子转,皇帝看见乱七八糟的人名里有什么狗蛋、马勺、猫娃之类的东西,只以为这些人心不诚,故意弄出来羞辱他。当即大怒,一拍龙椅站起身来。
“好你个孙子尤!本以为你是个谨慎妥帖的能耐人,没想到竟糊涂至此,当众试探朕?”
满殿的人身子一抖跪倒在地,额头贴在冰冷的石板上,屁股高高撅起,极不雅观。
老丞相也吓得不轻,可思来想去也猜不到,那孙大人到底在试探啥?
孙大人双腿发抖,当即狠狠磕了三个响头,磕的额头长了个大包,才抬起身子。
“请皇上息怒。不知,这千人书有何不妥?”
皇帝长袖一挥,身上的金玉珠串哗啦啦响成一片。
“有何不妥?你还好意思问!你瞧瞧那上头的字,尽是些胡乱写来东拼西凑的东西。怎么,打量我不会细看么?”
孙大人恍然大悟。忙回道:“圣上明鉴。那些看似不堪入目的粗鄙之字,正是灾民们的名字。民间穷苦人家不识字,更不会取名。所以都是随口阿猫阿狗的乱取。污了圣上的眼睛是微臣的不是。”
皇帝听闻此话,顿时愣在原地,面目通红一片,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禁暗恼。
孙大人头也不抬继续说道:“皇上眼见百姓的名字如此粗鄙,定然会生气。若是大多百姓都不识字,以后哪儿能养育出为国尽忠的状元之才?不过,微臣已经有了法子,可以在京中先试一试。”
皇帝对那孙大人递上来的台阶极为满意,趁势坐下长叹一声。
“不读书怎能明理?你有何方法,说来听听。”
“回皇上,秦家老爷子一直在守着豆腐铺募捐银两。如今灾民已安置妥当,那多出来的银子可以办私塾。不求百姓个个都文采斐然,只求能认字,看得懂书即可。”
皇帝想了一会儿,问道:“开私塾花费不少。那么点银子不够用吧。”
孙大人应声回道:“京中倒是好说,也不急于一时。此事交给秦家小子办,以工坊的盈利补私塾的亏空,也就行了。其他地方,只需要把地方官员的升迁考核与当地的秀才举人数量挂上勾即可。层层安排下去,倒也勉强行得通。”
皇帝不傻,此事若真的这么办了,地方官都能光明正大的培养自己的心腹。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此事急不来,年后再议吧。百姓的这番心意朕已经知晓。就赏那秦家小子和他媳妇黄金三百两,白银三千两!叫他们好好做工坊,让那些灾民学点手艺,好养活自己。”
孙大人应声退下,松了口气。
“又揽下一桩麻烦事。希望那个银霜不要背地里骂我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