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开局被拐,在乱世基建 > 第4章 开始基建了

第4章 开始基建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久,密道中发现不少宝贝,士兵鱼贯而出,传来沉重的搬运声和低声的惊呼。

士兵抬着箱子进,“禀报典史大人。”

王御熙打开,拈起一枚布满铜绿的铜钱。

“前朝铜币,赵老爷,”王御熙带着一丝嘲讽,“这一箱得有百年没见过太阳了吧。”

完了,完了,这一次他是真的栽了。

王御熙走到赵老爷面前,好心告知:“感谢赵家相助。另外,您也别太担心,其实在我进赵府大门时,就已经派人去您家祖坟了。”

说完,她转身大步走出大堂,留下赵家人在原地颤抖和哀嚎。

这这几日,许英忙得像个陀螺,脚不沾地。随着几个地主被抄家,那些佃农们终于有机会获得户籍身份,成为自由之身。

而地主家的土地,也需要重新进行丈量、分配,这其中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幸好有人来帮她,一个看着温柔的小姑娘,她名叫天乔。

据说是因为这么多人里,只有她们俩个识字。

平原县耕地面积有三十多万亩,单单地主就占了二十万亩。

这些日子里,许英带着手下穿梭田间地头。

地主霸占的可是上等田,地主既不用辛苦劳作,也不用帮佃农交税,就过着锦衣玉食的好日子。

这些事情她以前可是不了解的,只知道农民越吃苦就越穷。

平原县总人口一万五千多人,其中县城户有一千多人,其余则为乡村户。

迟昭平让她留下十万亩地,余下的地平均分配下去,女男平等。

这又有许多问题要解决,留什么品质的地,县城和农村的地怎么划分。

此外,王典史还要统计县城中六岁到十二岁的女孩数量。

两人每日从早忙到晚。

许英偶尔会抬头望向窗外,心中默默祈愿:希望其她人都快念书识字。

这几天,街巷间到处都是士兵巡逻宣传,说是什么要念书。

城门口的木板上,县衙门口、市井墙上都贴着告示,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

但是大多数人看不懂啊,县衙门口围起一圈又一圈的人,她们垫脚张望,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有人终于忍不住,扯着嗓子问了:“可是真要开学堂了?”

士兵:“没错,县衙特意腾出来房子办学堂。”

哎呀,县衙里上学,这可了不得。

“那这得花不少钱吧?”旁边的大娘一脸疑惑。

“不花钱,不光不花钱,还管一顿饭嘞。”

此言一出,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惊叹。免费上学,还管饭?这在她们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娘双手在衣襟上不停地搓这,问:“那上这学堂,有啥讲究没?”

虽说不明白新知县的用意,但这样的好事,不占白不占,还能省下一天的口粮呢。

士兵拍拍告示,大声讲道:“确实有要求,城里六到十二岁的女娃,都要去上学。”

人群中有个男子难以置信:“只有女娃上学?这有悖常理!”

他摇摇头:“我家女儿,是绝不会去那种不伦不类的学堂的。”

士兵脸色一沉,掂了手中的长枪,在地上重重一顿,响起‘咚咚’的声音。

“知县的命令,是符合要求的女娃都‘要’去上学,不是‘可以’去上学。”

说完,她直视那名男子:“你,明白吗?”

男子看向泛着寒光的刀刃,瞳孔一震,随即缩了缩脖子,连连点头:“明白,明白。”

他可不敢反抗,一个多月前,那些乡绅们下场可惨了,尤其是赵家,祖坟都被刨了。

消息满城传遍了,沸沸扬扬的。

大娘嘴角透着喜悦:“我有个孙子,她正好六岁了,也能去不?。”

“当然。”士兵点头,指向县衙门口的女孩,“像她那么大,都能上学。”

原来是王昭恰好出门。

解答一些问题后,士兵再次提醒:“十日后,早晨十点,就在这上学,大家莫要忘了。”

起义军会有专人在城里通知时间,大家对这种特有的计时方法早已见怪不怪。

人们纷纷点头应承。

为了学堂,特意安排木匠精心打造的书桌和板凳,还是王御熙亲手画的图纸。

更是斥巨资兑换了黑板和粉笔。

门口柱木上嵌木联一幅:“欲立群峰成人杰,不局沟壑为草芥。”

上挂“我本英雌”匾额,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系统,是不是很像模像样。’

【开启文化教育,教授基础知识,奖励......】

‘等等等等,停。’系统的声音还未说完,迟昭平急忙打断。

忘记这回事了,这一段时间疯狂刷积分,但是又没开启语音播报,每次和系统搭话,大脑都要被冲刷一番。

八月十三日,早晨十点,女孩陆陆续续来上学了。

有单独来的,也有大人来送。

不过大人脸上的表情耐人寻味,有的欣慰,有的嗤之以鼻。

十一点,女孩们都整齐地坐在了课桌前,她们的眼神中既有对知识的期待,又带着一点对未知的恐惧。

毕竟,这是她们第一次坐在这样正规的教室里,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安。

王御熙站在讲台上,开始仔细地清点人数,一共四十七个人,可她的眉头却微微皱了起来。

不对啊,怎么少了一个人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