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内心也是欢喜,脸上的笑容自然洋溢起来:“费那个钱干嘛,琅哥儿前几日才给娘和你爹送来一身缎面衣服!”
“应该的,阿娘喜欢,再给您做一身!”卫琅说道。
“不用了!”刘母摆了摆手,“一到过节你和你大嫂一人便是一身绸缎衣服,咱平日干活,可舍不得穿!走个哪里,也穿不过来!”
十四这天,刘母说好带着几人一起做月饼。刘自止和卫琅用过早食,就去了老宅。
刘小妹也暂时放下花韵铺子的事,见刘母端上来一大盆,不由咋舌道:“阿娘,栗子馅准备的也太多了!咱家哪里吃得完,也不怕伤着胃。”
“不多,你二哥昨儿带回的新鲜栗子不少,做些板栗酥,一家送几个也就没了!”
刘母会做酥皮烤月饼,家里的五仁月饼已经够多,便准备了莲蓉蛋黄和枣泥两种馅料。
卫琅和刘大嫂将醒好的面团,包上馅料,虎口慢慢收口,揉圆,表面滚一圈手粉,制成月饼团子。
刘自止和刘大哥两人跟着打下手,将月饼团子放入模子中,倒扣按压出花形。
家里的月饼模子是由枣木制成的,底部刻有吉祥花纹,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带有“中秋”字样,一个带有“花好月圆”字样。
刘小妹则带着瑛哥儿负责摆盘和刷蛋液。
众人一边干活,一边说着闲话,气氛好不热闹。
说起刘小妹的水粉铺子,纷纷夸赞她经营有道。
聊到中秋送礼的问题,刘自止和刘大哥说起文人的讲究,时下最流行的便是好友之间互送诗画、对联。
刘自止也有一二好友,大家每年送来送去,也难有新意,他今年送的是定制的竹书签,收到的也是去年那几样。
“你们就是穷讲究,这吃食也是银子买得,怎么偏它就俗气呢!若是饿上几天肚子,再试试,保准说法又不一样。”
刘大嫂对于这些也是见惯了,每年换着说词地折腾。
“还是吃得太饱闹的,咱自家亲戚可不讲究这些,送得可不就是人情味!”刘母刚从厨房出来,便听见刘大嫂的话,也是极为赞同。
“老二,这批快好了,等会我每样装几个,你给琅哥儿家送去,正好赶上吃热乎的。”
“好。”刘自止答道。
“要不是昨儿河蟹不能放,一起送过去也看着好看些!”刘母说着,竟有些可惜。
“阿娘,刚刚还说自家亲戚不讲究这些呢!”刘小妹立马抓住了刘母话中的漏洞。
“去,哪儿都少不了你!”刘母作势朝刘小妹虚打了一下。
“家里真不讲究,咱们亲手做的,我阿娘必定喜欢。”卫琅连忙解释道。
“亲家也是实在人,到咱这个岁数也就是盼着一家人热热闹闹,老二以后可得带着琅哥儿常去走走。”刘母一时感觉时间不饶人,不由嘱咐道。
“知道了,阿娘!”就是刘母不说,刘自止也会这样做。
其实上次休沐的时候刘自止他们和卫琅大姐家一起约好送了节礼。
人都是相互的,有时候不管是否过节,家里买了好东西也是送来送去。
刘自止经常往岳家送东西,岳母也会给他们送。
“咱记得于小子和林小子是要成亲,这月哪天来着?”刘母突然想起了刘自止的同窗,顺嘴问道。
“对,涛泽这月二十六,方宜下月初十。”刘自止说道。
“老大那一群孩子都大了,你们几人就属林小子最小,眼瞅着他也要成亲了。”刘母感慨道,“咱家大事,就剩舒姐儿一个!”
“阿娘,这是要赶你亲闺女呢,人家还想多侍奉您几年!”刘小妹没想到这把火烧到自己身上,赶紧灭火。
“可别,常言说,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你娘我可不敢多留!”刘母也在发愁,小闺女这事她也不敢逼着相看,可是岁数赶年马上双十。
“亲娘~”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天天气格外晴朗,圣上果然派人给新科进士们赏赐月饼,刘自止得了四块。
晚上明月当空,大人们祭祀月神,小儿则祭祀兔儿爷。
祭祀兔儿爷是近些年的事情,百姓们认为,兔儿爷是天宫中捣药的玉兔,为治病救人的兔神,小儿祭拜可保祛病平安。
刘父和刘母在月下摆了两张八仙桌。一张八仙桌家人围坐吃团圆饭,一张用来祭神。
祭神的那张八仙桌上放着一个泥塑的兔儿爷。
兔儿爷人形兔耳,身着红色官袍,端庄中带着萌趣,十分受小孩子欢迎。
兔儿爷像前放着鲜果、月饼,糕点等贡品。
月饼是由大小不同的圆饼一个个由大到小往上摞起来,最上面放着的那个则是圣上赏赐的瓜仁油月饼。
既表明刘家一家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也表明对于神明和幸福生活的重视。
贡品前则放着香炉和蜡烛。
将蜡烛点燃,刘母带着刘大嫂和卫琅二人拈香先拜,刘父他们父子三人紧随其后祭拜,最后小孩子按照长幼顺序也跟着祭拜。
拜完之后,众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刘父当即开了一坛桂花酒。
“来,今儿过节高兴,咱父子三人痛快饮酒!”
“只许哥哥们喝那可不行,”刘小妹闻言撅起来嘴,“既是团圆就该全家一起喝!”
“闺女,说得好!”刘父也觉得女儿说得有道理,心情舒畅地说道,“咱家就该团团圆圆,齐齐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