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书眯起眼,陡然抬起那双粗粝的手,一把捏住了姜虞那露在空气里的后脖颈。
长公主浑身一颤,眼睫战栗着,像是飘摇的雨夜里停驻在寒梅枝头的枯叶蝶。
沈知书垂眸看着蝴蝶,半晌,脑袋沉了下去——
没亲上。
借了个位。
她的唇落在了长公主的脸侧,垂落的马尾恰巧挡住了两人的脸。
鼻尖抵上了冰凉的耳垂,沈知书沉声开口:
“下不为例。”
……
-
那眼线隶属于“血煞”,是姜初培养的亲信,旨在替她解决那些不好摆在明面上处理的事务。
她于当夜悄无声息地潜入宫中,飞奔至勤政殿。
姜初揉了揉眉心,将手中的奏折往桌上一掼:“她们今夜又见面了么?”
“……是。”眼线一五一十答道。
“今夜做了什么?”姜初往椅子上仰躺上去。
“接吻,与……行房事。”
眼线回禀完,小心翼翼抬起头。
她家主子的脸被烛火勾勒得棱角分明,此刻阴阳未定,辨不清情绪。
眼线复又垂下脑袋,忐忑等了半晌,终于等来了主子的话音——
姜初从嗓子眼里挤出一句话:“知晓了,下去罢。”
眼线退出殿门时,与一雪白的身影擦肩而过。
她看见来人一头白发,身着一袭白衣,与自己那一身黑的夜行衣截然相反——
是国师。
国师近些日子来得真勤。她想。
似乎自从长公主与沈将军“一拍即合”后,这深夜的勤政殿便总能见着国师的身影。
她恭敬行了一礼,正要离去,却忽被国师叫住了。
国师轻声问:“她们可是又……”
她说着,将双手的拇指并作一块儿,轻轻弯了弯。
眼线点点头。
又做了……
国师长舒一口气,道:“我心里有数了,你先下去罢。”
周遭沉寂得有些过分,松枝被雪压得挺不住,扑簌簌抖落了一团积雪。麻雀从枝头蹦下来,掐着嗓子叫了几声。
国师听见勤政殿里传来一声轻咳,紧接着,里头的人沉声问:“阿璃又来了么?”
国师大步流星地走进去,草草行了一礼:“陛下万安。”
“有什么安不安的呢?”姜初说着,又翻开了另一本奏疏。
国师眯起了眼。
她并未坐上一旁的雕花黄木椅,而是径直走到了桌案旁,忽然抬起胳膊,覆上了姜初握着朱笔的指尖。
“很凉。”国师说,“陛下今儿一整日都在勤政殿罢。一日三餐可有按时用么?”
声音轻得近似耳语。
“自然。”姜初抬起头,直视上国师的眼,长叹一声,“阿璃,到底只有你是在真正关心我。”
“不敢当。”国师轻笑道,“院儿里头多少位娘娘都盼着陛下召幸。”
“她们?”姜初摆摆手,指着身下的龙椅说,“她们盼的是这上头坐着的人,而非姜初。”
国师的眉毛深深蹙了起来,浅淡的颜色陡然变得深了一些。
她蓦地揽住椅背,脑袋低了下去,问:“陛下今儿说话略显刻薄。心情不虞么?”
姜初合上奏疏,自嘲地笑了笑:“阿璃你又明知故问。”
国师没接话,胳膊轻轻往下垂,搭上了姜初的肩。
姜初说:“朕曾经以为,只要看着她平安长大,朕便能心满意足。可她长大了,朕又想,若是她能长长久久伴在朕身侧,心里眼里只有朕一人,该多好。”
“朕是个自私的阿姐,是不是?”
国师的手徐徐往上移,覆住姜初的眼。
“陛下累了。”她答非所问,“摆驾养心殿,可好?”
姜初长久长久没答言。
国师的手心逐渐湿润了。她低下脑袋,看见姜初靠在龙椅上,肩膀微微震颤。
她想,皇上被束缚在这个位置太久了,被要求喜怒不形于色,渐渐地,连哭都变成了无声。
半柱香后,姜初停止了哭泣。
她将国师的手挪开,哑着嗓子道:“罢了。血煞不必跟着了。”
她顿了顿,继续道:“其实朕早知道答案了,只是犟着不信,以为能骗过自己。”
“现在想想,若是假的又能如何呢?没有沈知书,也会有陈知书李知书。”
国师的手悬在半空,须臾,重重落下去,揉了揉姜初的脑袋。
姜初闭上眼,嗓音像是碎玉:
“阿璃,朕好难过。像是被从象牙塔里兴高采烈钻出去后,却只看见满目疮痍、黄沙漫空。”
“朕只愿从未住过这象牙塔,一开始便见遍野荒芜。”
“遍野荒芜啊,但荒芜里总能长出杂草,就像沙漠里总能出现绿洲。”
角落的铜炉漫着欲盖弥彰的檀香气。
姜虞猛地睁开眸子,回身攥住了国师的袖摆——
“没有阿虞,朕一样能好好生活,是不是?朕批会儿奏折,就能不再难过了,是不是?”
“阿璃。”她说,“你抱抱朕。”
“你抱抱朕吧,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