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领路的村长带着他们和征集好的群众演员们都碰了个头,再一次介绍这一行人的来意和谢影。电影的受众范围远不及电视剧,而小镇上年纪稍微大些的,一年也不见得会踏入影院几次,不过谢影是县城里飞出的一只小凤凰,知名度在这里和同等条件的艺人相比高了太多,个个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知道是成为了大明星的老乡。
第一场戏,正式在溪边开拍,大伙们换上了剧组准备好的衣裳,在化妆组给众人上妆弄发型的这档口,不少村民们帮着剧组人员清场,将自行车、摩托车等等现代物品统统搬进了屋里,就连不锈钢的畚斗都没能“幸免”。
谢影换上了明代的农家女服饰,素白色的交领上衣、浅橙色的下裙,外头再搭一件水蓝褙子,衣上没有半点绣纹,且身上也不见任何装饰物,落落大方又明丽亮眼。
看着镜子里发型师手下诞生的双环髻,她一时有些恍惚,待回神时,已不知何时同众人走到了溪边。接过一木盆子衣裳和捣衣杵后,谢影径直走到湿漉漉的青石板上,而不远处,看着画面中入镜的人,执行导演皱着眉想了很久,直到镜头里那人挽袖、理裙、蹲身、浣衣,一系列动作熟练又轻盈,他这才想起来自己忘做的事情就是指导谢影这些动作细节。然而,看样子是完全用不上了。
洗好衣服后,浣衣女抱着木盆踏上小路,镜头随着她的脚步不断往前推进,荷花池边稚子逗青蛙、桂树下少女打桂花晾晒、民居前老人倚靠着墙晒着冬日里的太阳……一路,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轮转,这些画面自然是之前已经拍摄好的,谢影只需要行走在路上,每到一个点就会有工作人员提醒动作,或是转头,或是轻笑,总之,除了冷以外,难度不大。
由于这个串联起古城各种特色文化的人物没有什么性格设定,而导演对此也未曾有过半分表示,谢影也就按着自己的想法来。一连几天,她的时间完全花费在拍摄上,爬山涉水礼佛问道啥啥都干了,其间还在四项重大民俗中转场,上午还在这个乡镇参加赛歌活动,入夜就换了套装备出现在另一个隔得老远的地方与大伙儿追着游龙跑,每天回到住处都是秒睡的节奏。
终于,迎来了最后一个古代扮相的拍摄点,霖州有名的乌夜古浮桥。
对于这个地点,导演的拍摄时间与天气要求极高,需得是傍晚天晴的日子,晚霞艳而不刺眼,反正好几天都没等到这样的好天气。
所以,在等待晚霞的几日里,谢影如同精分般开始扮演一个学生党,穿着校服和同学一起上学,周末与朋友出门游玩、看电影、逛街……用她的视角从各个方面观察这个城镇的变化与传承。
值得一说的是,在和同学一同上学的这个片段中,最初设定是几个少男少女一块踩着自行车,迎着朝阳青春飞扬的模样。可作为主角的某人并不会骑自行车,而坐男孩车后座可能会被人揪住“早恋”来做文章,坐女孩后座又怎么看怎么怪异,最后只得几人迎着朝阳小跑前行,效果倒也还成。
在这些现代戏份拍摄完毕后,导演所需要的温柔晚霞总算来临了。
落日渐沉,余晖漫洒,江水、鱼贩、城墙、绿树,动中有静静中藏动,让人觉得像是误入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谢影穿了身全白的衣裙,穿过城门,走下数十阶的台阶,踏上了乌夜古浮桥。浮桥由一百二十艘小舟相连,上铺木板,借着小舟浮于水,乌夜这座浮桥得以横跨霖江。
桥上行人众多,他们有的形色匆匆,有的在和鱼贩讨价还价,穿梭于众人之间的白衣女子惹眼却又并未引人侧目。
未几,白衣女子行至浮桥正中位置,江中凫水的小孩冲着桥上的人大喊,说水下有条大鱼,足有大半个成人高。一时之间,“扑通扑通”声响不断响起,和下饺子似的。
白衣女子粲然一笑,纵身一跃入水。
许久,一个身穿短t恤,披着及肩发的小姑娘破水而出,对着桥上一个守着好几个书包的小女孩挥手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