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我们下回还来。”看了一眼崔小小碗里同样把汤喝了个干净,问:“吃饱了吗?今天难得在外面吃,没吃饱就再吃点。”
“饱了。”崔小小满足的摸摸肚皮,她好久没有吃那么饱了。
“那好。”崔晚喊了声结账。
“客官吃好了。”妇人笑眯眯过来,“两碗卤肉面十八文钱。”
十八文钱,崔小小张大嘴巴,得卖好多香椿才能卖到十八文钱,而摘香椿又要跑好远才能摘那么多,这面可真贵啊!
崔晚倒不觉得贵,这面份量足,每碗里面放了五六块卤肉,味道也好,九文钱是值的。
吃过面街上清净了不少,路两边摆的摊子也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打烊了。崔晚收回视线对崔小小说:“明天我们来镇上赶大集。”
“真的吗,娘亲。”崔小小嘴巴张成“O”形,不过她很快想到了什么,“我们明天不上山吗?”
“不急,明天我们来镇上看看有没有要买的,后天带着去山上。”
崔小小嘴上虽挂念着上山,可到底孩子心重。听到崔晚这么说,心一下子就飘到明天大集会上去了。
~
次日,太阳还没有从山那头爬起来,耀眼红晕就染红了大半天空,就连水蓝色的云都渡上了一层七彩霞光。
崔晚推开棚子门,见鸡鸭和兔子都精神才安心拿起竹帚打扫卫生。这些时日鸡鸭会三不五时吃上崔晚从鱼笼里带回的小鱼小虾,兔子吃的也全是青嫩的草,个头长了一圈。尤其是鸡鸭,它们的翅羽和尾羽都冒了出来,看样子要不了多久就能羽翼丰满,下蛋吃肉了。
不过鸡鸭长到这副样子,崔晚也看出买的六只鸡有一半都是公鸡,鸭子则都是母的。目前兔子还没有到配种生小兔子的时候,这棚子里还有些空当,还能再买几只鸡回来养。把粪挨个均匀的倒在茄子苗根部,这几日茄子都开了花,其中还有一棵已经结了小茄子,至于辣椒昨日才上过肥,暂时不急。
崔晚在外头忙,屋里崔小小已经熟练烫好野菜和米糠,她看米糠剩的不多,说道:“娘,今天要买米糠。”
“好,就买。”崔晚从棚子后面走出来,暂时打消了再买几只鸡的想法。她来自现代,更清楚的知道恶劣的生活条件会产生很多疾病,虽说棚子里有空余,可鸡鸭和兔子要长大,还是等后面有空再搭个棚子出来再说。
除去喂鸡鸭兔子,母女俩就没什么事要做。于是揣好荷包,锁了门就往徐家走去。昨日姚良玉问的时候崔晚没有说去不去,但既然姚良玉问了,今日崔晚就得过去看看。
入了夏,随着日头起来太阳也越发晒人。所以村里人好多都早早吃了早饭,扛着锄头下地干活去了。只是眼下镇上逢大集,家里有点钱的人都换了一身行头,去镇上赶集凑热闹。
“婶子。”到徐家的时候刘凤正和人说着话,崔晚喊了声,“昨日阿嬷说要去镇上赶集,今天她有空吗?”
刘凤和身边的人说了句这是崔晚崔姑娘和她女儿小小,然后又对崔晚说:“这是我三儿媳阿桔。”
“阿桔姑娘。”崔晚道。
“崔姑娘,小小。”阿桔有张娃娃脸,一笑嘴角两边就有两个小酒窝,可爱极了。
“娘要去镇上,今早还提到你,我去叫她。”刘凤给两人作了介绍就说起姚良玉来,她脚下利索,进去没一会就听到姚良玉的声音。
“崔丫头我还正想着你去不去,要是你再晚些来我就自个去了。”姚良玉一头灰白的发梳的齐整,还带了一支银簪子,身上的衣服也是新的,鞋子虽说旧些,但也洗的干净,看样子是极看重去赶大集。
“这下娘不用念叨了,崔姑娘来了。”刘凤笑道。
“是啊。”姚良玉摸摸挎的篮子,“那这就去了。”
崔晚闻言看向刘凤和阿桔:“婶子和阿桔姑娘不去吗?”
“今儿不去,老大和老二家的都去镇上了,一会阿桔两口子也要回娘家,得留个人。”刘凤说。
崔晚点点头,杏源村的村民虽说大多纯朴,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还是得留个心眼:“那婶子我就和阿嬷去镇上了。”
“去吧,路上看着路。”
姚良玉在杏源村生活了几十年,再加上她丈夫以前是捕快,儿子又是里正,三个孙子也能干,因此村里好多人都和她处的好。不过她处的最好的还是几个同龄的老太太,只是这几个老太太家里都没有姚良玉好,再加上上了年纪腿脚不利索,最后只有钱老嬷和她们一道去镇上。
“一会可别忘了帮张大娘带两斤花生酥,还有赵老嬷的半斤金丝糖。”姚良玉念叨着,“崔丫头你帮我记着,人老了记性不好。”
“都记着呢。”崔晚想了想又说:“还有巧云姐的糖渍梅子和桃干。”李巧云肚子大了,天气又热,这镇上一来一回不好受,知道她们要去镇上,马元心特地托崔晚带回来。
今日大集正式开始,官道上也比平日多了好些人,有些是如崔晚她们一样走着去,有些则是推着板车,坐着驴车,拖家带口热热闹闹的去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