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父手上边灵巧的编着,低头边自说自话,又慢吞吞的否定了藤编和草编,转而遗憾道。
“就是你选的这个时间点不太对,要不然收点玉米皮皮也可以的,我看原来方大娘她们编的垫子啊、扇子那些,还用得上好。”
“……”
草编的,白春枝印象中就是草帽和草鞋,倒是玉米皮,有点启发了她,这东西白净,因为编织得细密,轻巧又结实。
“那老汉你今年收玉米,帮我留意到,到时候我们多收点,明年用也是一样。”
白春枝这话,让在场的几人都笑了,也是,尽管还没开始卖礼盒,但大家是比较看好的。
聊到这儿,白春枝就准备和萧远山再出一趟了。
她打算找点麻绳、红纸,既然想要把这个礼盒做好,自然要尽可能多装饰一下了,布的话,只有到供销社买了。
“家里的文房四宝还能用么?”
坐上牛车,白春枝想起一些茶叶包、糕点的包装,他们也得在上面写字了,虽然现在油印的比较多,但礼盒刚起步倒不必那么高的要求了,先自己手写好了。
“应该能行吧……”
家里的那套老古董,依旧是老爷子偷摸收的,只是那玩意儿在萧家基本上没人用,萧远山和白春枝现在可都是学着写硬笔字,要不是这次搬家,估计还在吃灰了。
“那回去翻一下看看能用不。”
白春枝尽量回忆着上一世有幸见过那些丫鬟小厮给贵人采买时,手里大包小包拎的东西,然后又问道。
“我们是不是也得想个名字,像哪些老字号,一听就知道是卖什么的?”
“这个是得好好考虑一下。”
经小娘子这一提醒,萧远山也想起了这几天一直被他耽搁的一件事。
他是听那些客商说过的,现在的小买卖算个体经营,得去□□了,像他们一车一车的货运回去卖,都是有许可证的,不然再是会找销售渠道,别人也不信你。
他自己要继续收山货的话,虽说其实就是倒一手还是卖给客商,但也该把证件办齐了,这样才好放开手去干。
今天确定能做礼盒这门生意了,刚好一起把该办的都办好。
“……”
白春枝还不知道自家夫君已经想得更远了。
她一连念叨了好几个名字,都感觉有点文绉绉的,不够朗朗上口,想要让大家快速接受一个“新东西”,就得直白点儿,何况是从别人兜里掏钱了,更得简单明了,要人一眼便知道你要卖什么。
小夫妻一路各自琢磨着生意经。
他们先来到村头吴阿婆家,老太太搓麻绳是把好手。
原来他们这儿每个生产队还有种麻指标,交完剩下的每家每户都分点,所以,家家户户倒是都会,但搓麻是个辛苦活儿,像吴阿婆长期做的,手指关节都变形了。
现在工业发展起来后,要用麻绳的地方少了,搓麻绳的人自然也少。
夫妻俩是一颗皂角树下找到的老太太。
吴阿婆看着得有七十多了,但她耳朵还挺好的,坐在树下,一边听八卦一边搓绳,也是她最先发现小夫妻的。
“春枝啊,听说你们搬到镇上去了的哇,今天咋回来了?”
吴阿婆一招呼,刚还在热聊的几个婆婆大娘一个个都看了过来。
白春枝和萧远山挨个儿问好,然后也没避着人,向吴阿婆说明了他们要买点麻绳的事。
“嗨呀,你们是做大生意的,听说你老娘子还在收鸭蛋啊,我屋头还有鸡蛋了,你们要不要?”
“就是啊,我今年还多养了两只鹅,镇上的人喜不喜欢吃鹅啊、鹅蛋呢,大个得很哦?”
“嚯哟,你那两只鹅不是宝贝得很的嘛,这下舍得卖了哦?”
“嘿,这会儿才上半年的,买的脱哇,我又再喂嘛,反正离过年还早。”
“……”
几人你一嘴我一嘴的,不等白春枝回话,自己又聊起了,吴阿婆倒是片刻不耽误的把他们要的麻绳捆好了。
最后,白春枝和萧远山也收获颇丰。
不仅收了两只大鹅、一筐鸡蛋,就是还准备另找的红纸也不用跑了,这些大娘们的手工活不少,过年还剪窗花了,都还剩了点纸,一起给他们了。
“嘎嘎!嘎!”
“还好我们是赶了车来的,下次出去要多放一个筐了。”
按住已经被套了麻袋,仍不死心在乱动的大鹅,白春枝再瞧满满一车的东西,着实有点好笑,看向萧远山,也算明白他每次收山货为什么总是能带些别的回来了,大娘们太热情了,都在卖力推销自家的。
好在都是真资格的农家土货,客商们都挺喜欢的,卖不完的话,一些新开的小餐馆也会收。
晚霞慢慢爬上来,夫妻俩不敢再耽搁了忙赶着牛车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