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公孙弘,是齐菑川国(今山东省寿光市南、青州市北部和东部、以及淄博市临淄区东北一带)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表字为季。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牧猪羊。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他奉养后母孝顺而谨慎。
建元元年,天子刚刚即位,招揽贤良文学之士。当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因为贤良被征召为博士。他出使匈奴,回来后向皇帝报告情况,但报告不合皇帝的心意而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于是称病免官归家。
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希望改变推举的人选。”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武帝见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为博士。当时,皇帝正在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并在该地区设置郡县,但巴蜀地区的民众对此感到困苦和不满。皇帝因此下诏,派公孙弘前往视察情况。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读书多见识广博,他常常说很多君主的问题在于心胸不够开阔,而人臣的问题多在于不够节俭。公孙弘盖的是布被,吃的东西不注重肉类。后母死了,他守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于是皇帝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向皇帝奏报事情,公孙弘不会在朝廷上与皇帝帝直接争辩。他通常会与主爵都尉汲黯私下请求接见,由汲黯先发表意见,然后公孙弘再补充自己的看法。皇帝对此表示满意,并且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因此,公孙弘逐渐得到了皇帝帝的亲近和宠信。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
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