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阉掉了……
汉武朝的众臣心下恍然,同为男人的代入感让他们简直无比理解。他们就说,这司马家的胆子怎么大成这样,原来还有这个原因在。看向司马谈的目光中都带了些许同情。
*
闻言,刘家几位皇帝最多只是指尖一动,却皆未撤回对司马家的惩处。
***
【言归正传,在可以拿钱赎罪明文规定之前,尽管大家都知道王子犯法不可能与庶民同罪,但终究还有块遮羞布。但这之后,针对司法不公的社会矛盾就开始急剧升高。
不过这对汉武帝来说问题不大,他在意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官吏体系,被涌进来的大量买官人冲击了。
其中草包暂且不提,其中一大部分人愿意花大价钱买官,看中的当然是背后的回报。
——于是,贪污受贿开始大量出现;以及官./场风气开始急速腐坏。
都说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同事赚的盆满钵满,自己却还吃糠咽菜,谁看了不眼红?
做吧,反正最坏的结果不就是被发现,到时候还可以用“赚”来的钱赎罪么。】
【但汉武帝这两个敛财妙招让后世的皇帝开了眼,谁没钱的时候就卖,到东汉末年,曹操的父亲曹嵩竟然通过买官的方式做到了太尉的位置!
这可是位列三公,帝国的头几号人物!】
***
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天幕直白简单的俗语却是对人性最贴切的剖析呵。
人对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是缺乏想象力的,就算是谋圣看到这个堪称可怖的结局也有些背后发凉:就算是那位开了先河的武帝陛下,一开始也没想到这个结局吧......
张良肃色向刘邦一揖:“陛下,此等先河,非长寿雄主者不可开!”
陈平萧何皆肃色附议。
刘邦:悻悻收回想要卖官鬻爵的脚。
*
“东汉是什么?难道还有西汉?”汉文帝注意到了细节,微讶道。
贾谊迟疑一下才道:“周就被分为东西二段。”[2]
汉文帝皱了皱眉: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被杀,平王东迁洛邑周才被分为东西二段。莫非他们大汉也是同样?却不知可还有北汉南汉?
*
刘启默了默,询问儿子:“听到这里,你还想卖吗?”
刘彻显然在甫一听说就自问过,回答的毫不拖沓:“卖!”
刘启并无讶色,只静静等儿子的说辞。
“儿臣要扫尽周遭兵祸!”大汉太阳的灼热已初露端倪。
***
【到这时,汉武帝发现必须要遏制了。结果新的问题出现了:选谁来执行?
靠官./员们自查自报?那简直是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就算还有一些清白的,除非深仇大恨,不然好端端的告同事干什么?
而且武帝时期才出现察举,之前的官./位可大多都是世袭!汉高祖到汉武帝上位,七八十年的时间足够发展出一套密密麻麻的姻亲脉络。你想你的七大姑八大姨找上门来撕逼吗。
总而言之,基于种种考虑,武帝启用了大量平民,作为最早的司法者。】
“司者,执掌、主管也。后人这一说法倒也直□□炼。”韩非手上动作一顿,道。
*
好一个‘堂下何人状告本官’!朱元璋想起近年来报上的几桩大案,心情大坏。
【平民没有背景人脉,想要升迁便只能紧紧抱住陛下大腿,是最好的皇权意志贯彻者。等后期位高权重了,得罪的人也一箩筐了,想要保命更是得仰仗皇权。
忠心是一回事,等矛盾剧烈到难以调和的时候,还能扔出去平息怨愤,对统治者来说是一把堪称完美的好刀。】
***
始皇亦是一顿,心中了然:如商君,如张仪,更妙的是这等人较起前两位,可替代性极高!
斟酌起可取精华自用处。
***
【对这类人,司马迁大笔一挥,给弄了个统称——酷吏。
这个名号也就一直叫了下来。
酷,残忍暴虐。
为了贯彻武帝意志,他们严刑厉法、罗织罪名,杀的是人头滚滚!
酷吏之首张汤最著名的一个案子,叫颜异案。他因为反对汉武帝发行白鹿币敛财而得罪武帝。
但他是那时大司农,本就掌管财政,对此发表意见属于职权范围,谁也找不出错来,但张扬愣是发明了“腹诽罪”将他判处死刑!
冤屈天大,但武帝,很满意。】
***
儒生群情激愤:“如此暴戾帝王,后世人竟将之评为千古一帝,当真小儿见识短浅!”
“不过区区一女子,妄言千古一帝人选,不自量力!”
“她父亲兄弟呢?!还不来取而代之,老子不想听女人讲史了!简直不知所谓!”
……
***
【于是乎,官吏们有了绳索,终于不敢再肆意妄为。头上悬着把刀,官吏们当然恨酷吏恨的要死。反击也来的猛烈异常。
所以可以发现酷吏的下场普遍凄惨。
主父偃曾说,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与其一辈子窝囊,不如轰轰烈烈活上一场,用生命的长度换取高度,也许就是他们内心想法的写照吧。】
天幕话风一转
【江充就是武帝手下的一名酷吏,为他处理了非常多的豪强,甚至连长公主、太子,他都敢扣车没收状告。经此一来,汉武帝对他极其宠信。
可即便汉武帝对他宠信有加,但江充心中还是恐惧——能庇护他的陛下已经老了,而他,不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