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微微发亮,东边露出一轮红日,薄雾逐渐散去,晨光温柔地洒在这片大地上。
不同于以往的静谧,村口已经挤满了不少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他们有的手里拿着几匹布,有的手里拿着家里珍藏的桃酥,有的手里拿着腊肉、鸡蛋等土特产……
“怎么还没看见夏老师呢?”
“燕子,你快去看一下你夏老师起来没有!”
“就是就是,别误了火车!”
燕子一个箭步便朝西北方向跑去,还没有跑多远便看到了被一群学生簇拥着赶过来的夏苗。
她大约二十岁的模样,扎着两个辫子,穿着一身的确良布料的白色小碎花衬衫,皮肤不算白皙甚至有些发黄粗糙,但一双眼睛却亮亮的,好似山间的清泉。
她笑脸盈盈,和周围的学生说着话。
“夏老师!你再不快点!赶不上火车了!”燕子扯着嗓子。
夏苗抬头朝村口的方向望去,瞳孔微张。
她这才发现几乎全村的人都到了村口的广场,熙熙攘攘,不知道的以为村里又要办什么演出活动了。
“老乡!你们这是干啥呢?”
“昨天不是给你们说了,不用送了不用送了,我一个人可以的。”虽然是略带责怪的语气,但她心里甚是感动。
还没等夏苗走过来,村民们就一拥而上,将手里的东西塞给她。
“夏老师,这是你爱吃的桃酥。”
“夏老师,这匹布你拿着,去北京找家好的缝纫店给你做身好衣裳!”
“夏老师,这个鸡蛋和腊肉你拿着,怕你吃不惯大城市里的饭”
……
面对老乡们的热情,夏苗受宠若惊,她知道这些东西对于这个贫瘠的小山村来说,是多么的珍贵。
“谢谢各位老乡!”她一一将村民们的东西退了回去。
“这么多东西,我怎么拿得下嘛!”
“而且我这次去北京又不是不回来了,等学校放了假,我肯定是要回咱们洛水村的!”
听见夏苗这么说,老乡们的神情缓和了不少,但眼中依旧闪烁着无法掩饰的不舍,他们不知道如何才算是好好的告别,只知道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她。
燕子又赶紧催促道:“好了好了!你们在这样子下去,夏老师快赶不上火车了。”
听见燕子这么说,村民们才退了几步,给夏苗让出了一条路。
她拎着行李,缓缓走出了洛水村,回头看着村里不舍她的老乡:
和蔼慈祥但总会在开会打瞌睡的刘村长、幽默有趣但喜欢算命的李大夫、热心肠爱给人做媒的张大娘、踏实肯干喜欢唱歌的王队长……
夏苗的目光渐渐穿过他们,望向远方的村庄,太阳缓缓升起,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仿佛还是她九年前来时的模样。
唯一不同的是——五星红旗高高悬挂在学校操场上迎风飘扬。
回想起这九年的插队岁月,泪水涌上眼眶,夏苗猛地转过头,毅然离开洛水村,不再回头。
她定会学成归来。
村长看着夏苗瘦小单薄却又坚定的背影,发出感叹:“这个女娃娃真是不得了!”
是啊。
刚来洛水村的夏苗不过15岁,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干劲。
干事利落,脑袋灵活。
她带领村民开荒造田,引进改良种子,开荒500多亩,增产4万多斤粮食。
她成立妇女生产大队,编草帽,绣衣裳,挖菌子,每年额外创收几千元。
她组织搭建农村宣传队,排样板戏,说相声,唱红歌,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她创办洛水村小学,兼职教师,教孩子和村里人读书写字,文盲率降低一半。
……
随着时代的变化,别的知青陆续招工返城,考上大学。而夏苗一拖再拖,等着小学的建设成熟后,才舍得脱身参加高考,顺利的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夏苗沿着山路走着,还没从刚才的情绪中出来,走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身后跟着一个小跟屁虫
“燕子!我看到你了!还不快出来!” 夏苗叫道。
躲在一旁的燕子嘟着嘴巴,慢慢地走出来。
夏老师果然和上课时一样,眼睛似乎长在背后。
“你跟着我做什么?还不回去上学?” 夏苗责问。
她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眼睛朝地上看,慢慢地靠近她,然后从包里拿出一个东西递给她。
“夏老师,我还有东西没给你。” 燕子说。
夏苗本想拒绝,但定睛一看,是一个做工粗糙的燕子木雕。
一个八岁的孩子居然为她费心做了这个。
夏苗不忍拒绝孩子的心意,接过木雕,仔细端详,发现燕子的腹部刻着歪歪扭扭的“北京”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