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她这样说,祁博衍再也顾不得其他,直接将人虚搂进怀里,“我们相信老天爷,会让咱们都得到最好的安排的。”
“我也相信。”曾经穿越这么大的事,她都挺过来了,眼下这事对她来说,远不如刚穿越那会儿受到的震惊大。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消化,她差不多已经缓过来,“既然这里不是我上辈子的家乡,咱们没必要在这里待着。”
“刚沿路我看到不少香蕉,天宝的香蕉一直都很有名,咱们去买点吧。”
香蕉是南方水果,虽然冬天霜冻会影响香蕉,但这里的香蕉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果农们很清楚怎么在霜冻天里保护好香蕉。
可以说南胜县人一年四季都不缺香蕉吃。
“那咱们先去车站看有什么时间的票,再在附近找个地方吃点东西。”
这会儿已经傍晚,这个时代坐车的人本就不多,加上路况不好,这种短途的车,很少走夜路。两人问出来的结果是今天没返回市区的车了,不过如果他们想去市区,可以乘船走水路。
原主会水,但穿成原主后,林希就再没下过河,加上天色已晚,出于安全考虑,两人商量后最终决定在南胜县住一个晚上。
次日一早吃过早餐,两人就乘车返回市区。
随着政策的宽松,有那些胆大的人,开始暗摸摸做小生意了。
昨天可能是觉得回县城的人,不会买香蕉的缘故,半中间没人上车兜售香蕉。今天却有好几个人,趁着有人上车下车的空挡,上车兜售起了香蕉。
都是日子困难的老百姓,无论司机还是乘客都对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是,原本打算中途下车买香蕉的林希两人,趁机买了一些能现吃的香蕉,省了他们下车折腾的时间。
漳市在后世有花果之乡的美称,除了生产水果外,各种花卉也是应有尽有,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水仙花。
水果压手不好远带,适值水仙花种植的季节,林希自然想买一些回去过年。
于是,他们到市区后,先去买了返程的车票,就被林希拉出门挑选水仙花。
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市面上几乎不可能看到只能拿来当观赏用的花花草草。
他们花了老大精力,才问到买水仙花的地方。
买好水仙花,两人就坐车返回榕城,比他们预想的早两天返回。
因为返程的车票是提前就买好的,所以他们又在榕城转了两天。
到第三天才拎上祁博衍让朋友准备的鱼丸,以及林希采购的水仙花,踏上返程的火车。
更接近过年,火车上更拥挤了。
哪怕他们买的是卧铺的票,也还是有不少人趁乘务员不注意,挤到卧铺车厢。
整个返程路上的体验,比来程更不舒服。
还好返程坐的时间少了十几个小时。
因为过年要在京城陪老爷子过,所以先前他们就说好返程先到农场跟林家提前吃顿团圆饭,再出发去京城。
因为车票是提前买好的,林南他们差不多知道他们到站的时间,提前到车站接他们。
说是不在意南胜县不是她上辈子的故乡,可见到来接他们的林南林北两兄弟,林希还是忍不住跑到两兄弟身边,一手紧搂住一人的手,“二哥,小北,我好想你们。”
这个年代的人在感情方面都很内敛,几乎没人会说爱你,想你这种话。
林希跟林南兄弟几个的感情,虽然一直不错,但因为性格的缘故,她从来没对两个各个和弟弟说过想他们的话。
突然听她这么一说,兄弟两都有些别扭,林北有些不自在地说道,“姐,怎么出门一趟,你变得这么肉麻兮兮的?”
“离家方知家里千般万般好,有感而发一句呗。”
“我也这么觉得。”以前一直在父母跟前,总盼着离开他们,出去外面闯荡。这半年下来,时不时跟着去出车,才知道出门在外的日子,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般好。
以前恨不得一年到头在外面,现在却恨不得一直在父母跟前。
想到家里的通知书,林北同情地看向还不知道录取通知书已经到了的姐姐,“等你去读大学,有的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的想法。”
出门前爸妈再三提醒他们,姐姐没问,不许他们主动提成绩和录取通知书的事。等姐姐回家,再由她自己亲手拆开那份惊喜。
“我才不像你,走到哪里住的都是狗窝。”原主的生活习惯很好,住哪里都能把自己的东西规整得整整齐齐的,林北则完全相反,无论帮他把床铺和桌子整得多少,他都有办法将它折腾得面目全非。
问他那样看着不难受吗?!
人家振振有词地说,反正被子每天晚上都要睡,没必要天天浪费那时间去叠。桌子有地方放书本就好,怎么放有什么关系?!
这小子在这方面,几乎神同步于几十年后,家务都被父母包办的现代版小孩。
“难道你不觉得狗窝的凌乱让人舒服吗?”他不喜欢林希那种啥东西都要整齐摆放的样子,那种氛围让他觉得严肃,没办法放松。
对他的问题,林希最终只能回道,“你开心就好。”
这边两姐弟插科打诨的,好生热闹。
那边,祁博衍却正再接受自家二舅兄的厉眼袭击,以及小声盘问,“你是不是做了什么惹希希不开心的事?”要不是受了委屈,他的妹妹肯定不会突然说什么想你这种话。
祁博衍很想替自己喊冤,但想到林希在南胜县时的样子,如何都说不出为自己喊冤的话,“虽然我不是有意惹她不开心的,但她确实因为我不开心了。”
这话林南本来是蛮问的,因为他刚才看到林希是挽着祁博衍的胳膊出来的,看到他们两兄弟才放开的,实际并不觉得祁博衍会惹自家妹妹不开心。
没想到竟然听到祁博衍亲口承认,是他惹自家妹妹不开心的,不由拔高声音,“你既然带她出门,就要照顾好她,怎么能惹她不开心?”
正跟林北大嘴仗的林希,突然自家二哥的话,有瞬间的茫然,而后明白过来后,赶紧解释道,“二哥,我只是单纯想你们,没不开心。”
兄弟两被勒令,林希没问起,就等她回到家,再自己拆惊喜。
可林希仅报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事,在农场不是秘密。
她的高考作文,被登上报纸的事,更是全农场都知道的事。
所以哪怕高考成绩只限考生和家里人知道,也抵不住大家猜到结果。
于是,一行四人这才进入农场的范围,就有相熟的人开始对林希道喜,更有看过她作文的人问她,“林希同志,你怎么能写出那么好的作文?让人一看就心生向往呢?”
考完林希就有把握自己能顺利考上,所以对成绩和录取通知书的事,她都没太紧张。
刚才见面林南两兄弟没提,她以为是成绩还没出来,亦或录取通知书还没到,他们才没多说的。
现在看来完全不是这样,林希看向一脸无辜的两兄弟,便知道他们这是故意不提的。
没好气瞪了两人一眼,林希这才看向问她的人,“你怎么知道我写了什么作文?”
“啊!”问话的人被她这么一问,有瞬间的茫然,“你的作文都报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了,但凡有看报纸的人都看到了。不过,我平常没看报纸的习惯,我是听其他人说的。”
林希完全没想到,自己的作文竟然会被登上人民日报,听对方这么一说,不由心生激动。按下心里的激动,她认真告诉对方自己写那篇作文时的设想,“咱们国家每五年就会制定一次国家发展计划,我是根据现阶段领导人透露出来的各种信息,将往后的二十年划分为四个五年计划,然后每个五年按自己能想象出来的写。”
“大概是我坚信我们的国家一定能像我笔下所写的那样,高速发展,迅速腾飞,所以我的文字,字里行间看着有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吧。”
她那作文的框架确实是照她说的那样,但内容不是她想象出来的,而是她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上辈子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几个要点,辅以爽文写作风格写出来的。
她想,爽文,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受人欢迎。
事实证明,她的想法是对的。
对方听她说的条理分明,言辞凿凿,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能在考试那有限时间内,写出如此作文,林希同志太厉害了。”
其实,林希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厉害。
要不是拥有穿越这个大金手指,她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跟报告文学一样干巴巴的,就是简单的文辞堆砌。
匠心不足,匠气十足。
可她知道后世的发展轨迹,又没少看后世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爽文。
而这两者正是经历了过去十年动荡后,整个社会都需要的。
于是,她的文章就这样被登上了《人民日报》
不过,就算知道这样,她心里依然很高兴,“谢谢夸奖。”
《人民日报》可是全国性的官方报纸,文章能发在上面,绝对是荣誉。
谢过对方,道别后,林希像林南两兄弟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么大的事,你们两竟然能瞒得死死的,你们真行。”
被他这么说,林北想说这是林妈的注意,却听林南老神在在地说道,“都不见你自己关心,我们这些‘外人’这么关心干嘛?!”外人两字,音咬得特别重,让人一听就知道说话人这话是带着情绪说的。
一听林南这不阴不阳的语气,林希就知道自己刚才替祁博衍开脱的事,不小心惹上了自家二哥,只能赶紧求饶,“好二哥,我错了,我不应该在你替我教训人的时候,拖你后退。往后你再讯他,我保证不开口替他辩解,甚至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递教鞭。”
“这次你就大人不记小女子过,不跟我这个小女子计较,行不行?”
她当时接那句话,是顺嘴而为,并不是真想替祁博衍开脱。
林南当时听了她的话后,就再没说什么,脸上也看不出什么。
她就以为那事小事,没多想。
现在想想,自己确实不该在兄长替自己敲打自家男人的时候,替自家男人开脱。
多少人希望拥有林南这样的,事事替妹妹想的兄长。
她有,却有点不识好歹。
着实不应该。
作为哥哥,林南希望妹妹跟妹夫感情好,夫妻关系和谐。
可见自家从小宠着长大的妹妹,那样为另一个男人,他心里又不得劲。
听妹妹这样说,又感觉自己好像有些不可理喻,林南最后只能生硬地来了一句,“还是算了,免得你人前强欢笑,人后强心疼。”
“才不会。”林希不觉得自己是个会心疼男人的人,不过跟自家哥哥谈论这话题,不太合适,她转移话题道,“现在可以跟我说,高考成绩和录取通知书的事了吧?”
“你总分380,市第一名,省第三名,录取通知书还没拆。”
听说自己的分数,以及名次,林希很庆幸,自己没仗着上辈子参加过高考,以及原主成绩好,就松懈不认真复习。
果然,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瞧任何时代的任何人。
“姐,你的作文真的写得太好了。”林北趁机称赞道,“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像你写的那样,很快就能实现即时通讯,随时随地能联系到想联系的人。更希望能像你说的那样,不仅能即时通话,还能看到对方的样子,那样就算我们人不在一起,也没每天通话电话看到彼此。更想要你说的,只要有部手机,足不出户就能买东西等等。”
林希上辈子不是搞技术的,对科技的了解并不深。所以,她的作文,写的并不是大而全的科技,而是只挑了电脑和手机写。
这两种数码工具,是她用得最多,了解最多的。
加上现在祁博衍去国外,主要就是为了这两项技术出去的。
她写这么一篇,也算先替他把他将学从事的东西,稍作普及。
让见过这篇文章的人,心里能对未来的手机和电脑,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写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这篇作文得分不会低。
毕竟,这样的文章,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对未来在电脑和手机方面的一个引路者。
但她没想到效果会这般好。
好到《人民文学》都刊登了。
也算意外之喜了。
“要是我学开车前看到这篇文章,指不定我学的就不是开车,而是像姐夫那样,学可视电话的研究了。”
听他这样说,林希很认真地告诉他,“你要有心学,现在开始也不迟。”
话虽然那样说,但林北还是很清楚自己的,“做那些一听就需要很多知识,我不是读书那块料。倒是你先前说的,组个团队,专门替人送货上门这事,适合我干。”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你要真认定这件事,就趁这几年,好好把我说的那些摸索清楚,那样等时机成熟,你就能着手开始干。”
“我会的。”读书那会儿,林北觉得自己能开车,全国到处走就好了。
现在他早就会开车,能全国到处走,却又觉得这样的日子太过奔波,又想做其他的。
之前他在林希面前隐隐提到这个,林希告诉他,他这个职业以后可以怎么做。
他当时就对林希的说辞很感兴趣,表示自己想朝那方面发展。
林希便大概跟他说,他想朝那方面发展,需要做哪些准备。
打发完打岔的弟弟,林希这才问林南的高考情况,“二哥,你的成绩和录取学校呢?”
“345分,政法大学。”他心仪的学校。
林南想从政,政法大学是最好的选择。
“赵洁呢?她考得怎么样?”搁以前,她肯定不会这样问。
可有前头赵洁表白的事,她这话就问得很理所当然。
“333,是她报考的那所学校,那个专业录取的。”林希问得稀松平常,林南答起来却总有些别扭,“她隔天就上门问一次你什么时候回来,说是要好好感谢你,感谢你让她考上大学。”
林希心说,只怕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她而在他身上。
不然,她出门的时候就说了归期,这种时候的车票,不可能随便改签,改期回来的机会微乎其微。
很明显对方是为了见某人。
上次跟林南聊过后,她找赵洁问过。
知道她是直接表达爱意了,但那时候林南还没找对方细聊,他还不知道自家二哥怎么跟对方说的。
不过,看他的样子,详谈的结果应该不是老死不相往来。
这说明,两人还是有机会走在一起的。
四人边聊边往家里赶,越靠近林家,认识他们的人越多,道恭喜的人就越多。
等到他们回到林家时,林希觉得自己口干舌燥得厉害。
再过两天就除夕,家里人都在,她一一打过招呼,就自顾自去倒水猛灌。
她刚放下手上的搪瓷杯,林妈就郑重地递给她一封信,“你的通知书,赶紧拆开看看。”
林希接受信封,看向林妈身后站着的一家人,小心地撕开信封口,拿出里面的白纸。
没错,就是白纸,一张对折的白纸。
林希打开白纸,映入眼帘的就是两行大字,上行书‘北京大学’,下行书“学生入学通知书”,下面便是录取通知书的内容,通知书的接收单位统一是革委会,下发单位也是学校革委会。
比起后世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这张通知书实在质朴得很。
但就是这样一封质朴的纸张,改变了无数人的未来。
林希将上头的内容,念出来给全家人听。
哪怕录取通知书的内容,除了录取学校和录取对象跟林南不一样,全家人这算是第二遍听相同的内容,仍然不影响大家激动的心情。
激动完,林北吞咽着口水道,“一门两大学生,爸爸说一定是咱们家的坟头冒青烟,必须要好好庆祝一番,所以爸妈准备了比过去任何一年都丰盛的食材。”
“咱们明天有口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