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祖母?”人都走了,独留黛玉。
贾母抬手把她抱在怀里,摸着她的脸道:“外祖母年纪大了,有看顾不到的地方,让玉儿受委屈了。”
黛玉靠在她怀里,摇头道:“人人都长着一张嘴,要说什么,外祖母也管不着。”
贾母拍拍她,半晌说道:“宝玉他是个心诚的人,有时候不会说话,你不要怪他。”
虽然黛玉和凤姐谁都没捎带上宝玉,但贾母哪能不知道里头有他的事。光是丫鬟胡说,别说还要饶上凤丫头,玉儿身边的丫鬟嬷嬷就能把人收拾了。
“我没怪他。”黛玉道:“二哥哥对我和姐妹们都好,我知道。”
贾母叹息,都好就是说没什么特别。这么一闹,什么好都消磨光了,往后不知道还要多少情谊才能盖过去。
贾母道:“多留两天吧,要带许多东西,一两天也收拾不完。”
黛玉见贾母保养得宜的脸上老态尽显,不由心软,应了一声。
-*
“老太太,二奶奶来了。”鸳鸯轻声禀报。
贾母睁开眼,问:“都处理完了?”
凤姐不敢说笑,肃声道:“是,按老太太吩咐,都放出去了。”
贾母点头:“有个丫鬟,是不是跟赖嬷嬷有关系?”
那老货,先是说玉儿气性大,等她给玉儿撑腰,要赶人时,又急急忙忙撇开关系。
凤姐道:“老太太明察秋毫,那丫头的娘是赖嬷嬷的姨侄女。”
“另一个呢?”但凡是好去处,能进去的丫鬟都该有些手段,不是有人,就是有别的倚仗。
她虽然不怎么管府里的事了,但好歹掌家几十年,还没到老糊涂的时候,年轻时也见多了。下人也是有上进心的,府里差使有好有差,有上进心的人都想占好位置,自然会互相竞争。
对此主子乐见其成,因为这样奴才才会更好地为主子办事。
“另一个是绣房管针线的黄婆子的孙女。”
凤姐回完话,半天没听到贾母的声音,悄悄抬眼,就见她面无表情,不知在想什么。
原来老太太不笑时,这般威严,凤姐心想。
没一会儿,胡思乱想的凤姐被贾母打发,一头雾水地离开。
过了一天,王夫人不知从谁那里听说撵了两家人的事,召凤姐过去问话,听完缘由后,感叹了一句黛玉性子尖锐不饶人。
凤姐听得直撇嘴。
-*
黛玉还是在贾府过了中秋。听松园一切如常,少了两个丫鬟的事没有引起任何波澜,起码表面上黛玉眼前是风平浪静的。
按照原先的安排,十八那日是黛玉回林家的日子。一早,丫鬟婆子搬着箱笼,凤姐一路把黛玉送到后门外,恨不得扶她上马车。
“二嫂子,你回去吧,再送都快送我到家了。”
凤姐握着她的手:“我要不是府里杂事脱不开身,还真想跟着你一起去。”
黛玉面带笑意听着,并不放在心上。
凤姐殷殷叮嘱,“我都跟二爷说好了,路上你想休息,饿了、渴了,只管开口,让二爷去办。”
黛玉掩面笑道:“二嫂子说的我像是出远门,一去不回一样。”
凤姐心道,听松园都空了大半,门也锁了,还真不知道你几时能回来,少说是要住个把月。
她面上不露声色,“再近也有快一个时辰的路,我是怕你中途有什么需要,面皮薄不好意思跟二爷开口,光想着快到家了,还是忍一忍,一忍就忍过去了。”
“怎么会?”黛玉狡黠一笑:“别人不知道,二嫂子应该清楚,我不是个能忍的人。”
凤姐一愣,继而大笑起来:“是我忘了,妹妹也是要强的人。”
两人说着话,前面贾琏使人来催,该启程了,凤姐把黛玉送上马车,“路上小心。”
黛玉点头,放下帘子。马车动起来,凤姐站在原地目送他们,帘子忽又掀起来,凤姐忙问:“妹妹是有什么忘了?”
芙蓉探出头来道:“是我。我忘了跟二奶奶说,二奶奶忙着府里的事,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回头该请个大夫瞧一瞧才是。”
凤姐不明所以,没等她问,芙蓉已经放下帘子,马车轱辘辘走远。
“这是什么意思?”凤姐疑惑。
平儿道:“奶奶最近胃口不好,要不请个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