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卓立仁要建的这些圈楼,都是在中国人的地盘傅家甸,这么大规模的建筑,设计师还是个俄国人,怎么都绕不开这个城市管理委员会。
还有一个细节是,当时的设计师是按照实际建筑的数量收费的,就是说你用我设计的一份图纸建同样的十座建筑,我也要收十倍的设计费,关键是他还不高兴。
这种情况下,谁会愿意只让他设计一份图纸还得多给钱?还是老老实实的盖几个房子做几个设计得了。
等到陈强把亚历山大设计的图纸拿回来,给卓经武一看就傻眼了,这家伙又犯了那个‘尽善尽美’的毛病,把卓立仁给普通老百姓盖的圈楼,硬是设计成了像一个博物馆似的艺术品,这玩意盖起来有多费劲不说,得多花多少钱啊?
卓立仁想要的那种,一座可以容纳50户居民的圈楼,大概成本应该在200-300万铜元之间,可是按照亚历山大的设计,一座同样大小的圈楼,至少也得花费500万,别的不说,光是花在外墙上面那些极为繁杂花哨的造型,差不多就得一百万。
按照当时一般的建筑造价来算,卓立仁要建的这种圈楼其实用不了那么多钱,可是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要求,这些圈楼虽然现在只建两层,可是整个设计包括地基还有建筑强度,都得满足四层楼的要求,将来在不用对建筑进行加固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些圈楼加盖到四层。
卓立仁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大量包括俄国人在内的流民来到哈尔滨,哈尔滨的人口很快就要出现一个暴增的时期,所以他在设计要求上已经做足了提前量,比如超高的水塔、加宽的楼道、大号的化粪池,还有更多的露天旱厕。
这些设计在当时还是非常先进的,就拿被老百姓称为水楼子的水塔来说,这种能为附近居民提供自来水的建筑物,只有外国人比较多的几个区才有,中国人聚居的傅家甸,要到1922年才会出现第一座水塔。
亚历山大设计的这种圈楼造价成本之所以这么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亚历山大是按照俄国人的标准设计的墙的厚度,不像当时中国人普遍采用的45墙,而是60墙。
中国人的墙比较薄,到了冬天就比较费柴火,屋子里边也没有俄国人烧的那么热乎,俄国人的房子因为墙特别厚,只要烧火很快就热乎了。
卓经武既然知道了儿子的想法,对于那么厚实的墙还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他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花那么多钱,在外墙上面弄那么些奇形怪状的各种造型。
那个年头可不像现在,用水泥或者是石膏造型那么简单方便,都是让师匠师傅拿着锤子凿子,在石头上面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外墙装饰的造价能达到整个建筑成本的五分之一还多。
看着账目上那么老长的一串数字,把卓经武心疼的哟,陈强看着直嘬牙花子的卓经武也是没辙,两个人大眼瞪小眼,琢磨了好几天也没想出来个好办法,最后还是使了一个‘拖’字诀,好歹先建一座圈楼先练练手,等到卓立仁回来就有办法了。
盖房子可以拖,可是为了盖这些圈楼提前做的那些准备已经都弄完了,烧制青砖红砖的窑口一年前就已经建好,盖房子的那些工匠师傅都请回来了,总不能就这么把人家给遣散了吧?
真要是那么干的话,卓家在这一行里边的口碑就算是烂大街了,以后再也没人会相信你跟着你干了,一两百号人天天不干活干吃饭也不是个事啊。
卓经武就琢磨着,怎么能给这些工匠师傅找点事做,除了四处分散着盖些小房子小院子,这个脚行得重建翻新也成了这些师傅的差事,正好还可以借机,把砖窑烧出来的青砖红砖给用上一部分,反正总比让这些人天天闲着的好。
在去那个脚行的路上,听陈强说,到现在只建了一座圈楼还没盖完,卓立仁的心里再不满意也没办法,这个坑是他自己挖的,怨不着别人。
看着亚历山大的设计图,他就觉得自己的脑袋有点大,傻子才会花那么多钱,在给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上面弄这些华而不实的造型呢。
他也不会去费那个脑筋,去跟这个亚历山大讲道理,有那功夫睡一觉多舒服,思来想去的他就想出来一个‘办法’,他告诉陈强,就按照亚历山大设计出来的最简单的那份,去掉所有的外墙造型装饰,让家里的那几个老师傅用水泥套模的办法,做出来十几种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不同的造型。
不用那么复杂,只要让老百姓看着带那么点洋气就行了,然后每个圈楼采用其中的一种,等到房子建的差不多,把这些水泥造型直接往上边一挂,再用水泥粘结实就行了。
陈强听完了一拍大腿,说这个办法好,花钱少还容易操作,最费事的就是这些造型各异的装饰物了,按照卓立仁这种办法可就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