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仁的父亲很是意外,收到了多出来的这几枝枪以后,还以为是自己的朋友特别慷慨,额外多给了这六支驳壳枪,他也没多想,又派人给朋友送过去两根金条,一个美丽的小误会,让两个人皆大欢喜,都觉得自己慧眼识人,于是两个好朋友来往日密,亲爱有加。
第二天早上吃完饭,卓立仁和谭小春把六支驳壳枪都带着,赶着马车就奔木材厂去了。今天是木材厂的快枪队打枪训练的日子,和他们混在一起,枪声不太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还不能离他们太近了,让他们看见了人多嘴杂,让吕大柜知道了,更容易出问题。
来到了木材厂西边的一个小树林里,他们俩先藏在林子里没露头,等木材厂快枪队的人都过来了,他们俩也准备好了,过一会那边一开枪,他们俩就跟着开枪。
卓立仁已经让陈强打过招呼,那边的人不会过来干扰他们俩。小树林里都是一些不大的柞树,所以被称为柞树林,周围也没什么人,除了卓家的木材厂附近也没别的买卖了。卓立仁却知道,这里几十年以后被称为’卓树林’。
瘟疫过后,卓立仁的父母沾染了瘟疫去世了,这个木材厂也被别人抢走,后面几任东家掌柜的,对工人都是极度刻薄,工人被极高强度的劳动累死累活的,却拿不到多少钱,连给卓家干活时的一半薪水都没有。
后来日本人来了就更惨了,1932年日本人占据哈尔滨后,这家木材厂也被日本人强行没收,这里的工人就更惨了,东折西扣的,经常连工钱都拿不到手,只给发一些发了霉的棒子面,还有掺了沙子的高粱米。
每个人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每年被累死的人都不在少数,各种工伤甚至被日本工头活活打死,更是屡见不鲜。据统计,日本占据东北这十四年里,这家木材厂工人死亡率都超过了百分之五。
卓家在的时候,木材厂的工人就超过了八百人,到了日本人时已经超过了三千多人,就是说日本人时期每年最少死亡150多人,这可不是一年啊,是每年都死这么多人。
那些老工人怀念当年卓家老爷太太的仁义心肠,就把这一片小树林改叫’卓树林’,这个称呼也就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后。
卓立仁用粉笔在不同距离的树上画上圆圈,从十米到五十米,隔十米就在一棵树上画一个记号,外面枪一响他就开始用驳壳枪射击,由近及远每个记号打五枪,打完了两个人过去查看,谭小春惊讶的看到,二十五枪全部击中记号附近,距离中心最远的,也不到一个巴掌远。
卓立仁把枪交给谭小春,让他学着自己的样子开枪射击,谭小春开枪之前,看着少爷打得那么轻松自在,觉得自己应该也差不了太多,结果自己一上手,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啪啪啪十颗子弹打完,几乎全部脱靶,看着不知所措的谭小春,卓立仁一点都不意外。
这个驳壳枪其实很不好掌握,所以这种枪在很多国家都不受欢迎,就连第一个进行大规模仿制的俄国人都不太喜欢这种枪。主要的问题是这种枪的射击距离比较近,后坐力大,射击时枪口上跳得厉害,再次射击的精准度太差。
只是因为俄国国内已经开始大量仿制这种枪,加上容弹量大,故障率低不怕低温这些优点,到了1910年,已经被沙皇政府内政部选定为全俄警察系统配枪。
前一世的卓立仁是一个特别了解,也特别喜爱这种枪的人。中国人很可能是最早发现如何克服这种枪的毛病,还能把这种枪使用的出神入化的。
在射击时不再像一般人那样直端直射,而是把枪横过来放平,改成平端横射,射击时枪口上跳,可以横向调整射击角度,对于战场上并排冲过来的敌人威胁极大。
这种枪还有一种特别加长弹匣,可以容纳二十发子弹,所以又被称为’大肚匣子’,到了1932年,出了带连发的自动型号,被中国人称为快慢机。
在战场上,要是把这个枪机拨到连射,二十发子弹一股脑的打出去,和一挺小机关枪似的,那时候的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匣容量,也不过是二十发子弹,短距离里的杀伤力不亚于一挺轻机枪,或者是冲锋枪。
这种驳壳枪的缺点是射击距离有点近,理论射击距离是200米,有效射击距离120米,实际使用中也就是60—80米还可以,再远就打不准了,就连卓立仁这样,把这种驳壳枪玩得极熟练的人,最多也就是在100米左右,还算是比较有把握。
卓立仁很快就发现,自己对这种枪的熟练程度一点都没少,看来还是在战争中学到的东西记得扎实,想忘都忘不了,这可是保命的本事,把这都忘了就纯粹是作死了。
一边在心里沾沾自喜,一边手把手的开始教谭小春,学习这个驳壳枪的射击要领,谭小春脑子好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都不错,头一天就有很大的进步,两个多小时下来,大部分子弹就能上靶了,让卓立仁很是有点小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