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传统解释
古代释无后为无子
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最早的《孟子》注释文献,它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2
继承祖祀的子在古代社会指男子,就是“子女”并称里的子。后世长期继承他的说法。3
把后解释为子,是解释为某个类型的后人,所谓传宗接代。
该说法传到现代也说成无子孙
20世纪知名学者杨伯峻《孟子译注》的翻译是:“孟子说:‘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杨的译文被其它的书采用。3
无子的结果是无孙,换个语词说“没有子孙”或“无子孙”,是继承赵岐说法。
社会争议
观点一:无后是不尽后辈的责任
观点二:无後通假于无后,是目无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