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从唐宋诗人开始(快穿) > 第10章 第 10 章

第10章 第 10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杜甫听闻怅然,感叹受趋庭先生之恩深重,择日当登门拜谢。

林无求在旁忙不迭点头。

很久后,当杜甫获悉事情真相,询问林无求,当初为何撒谎,林无求摸摸脑袋,那时怕你责怪我,说我不懂礼数,伸手向别人要东西。

他必不可能怪她,毋宁说,那时的他,愿将世间所有好物,自己拥有的一切,悉数予她。

可此刻,他正为了一碗汤药进退两难。

“咳!”杜甫端着药碗,呛咳数声方止,药味颇苦,常人实难下咽,偏生身旁还有位铁石心肠的少女,悠悠在耳旁道:

“郑公亲自送的药,子美先生,你可要一滴不剩地喝下去。”

“......”

刀尖油锅,不过如此。杜甫难以从命,却不得不从。

监督他喝药似令林无求颇怀成就感,除此外,她还喜欢在他喝药时言些奇怪的话。

例如,子美先生,你考虑过搬家吗?

你觉得长安安全吗?

万一外敌打来,咱们能逃走吗?

“逃走?”杜甫发现自己跟不上林无求过于跳脱的思路,“怎作此问?”

“没有啊,”林无求闪烁其词,“只听外面人传言,边将要造反。”

“边将,”杜甫沉吟一刹,脑中随即闪过某个名字,那亦是长安官场人人议论的名字,但他仍旧选择安抚少女,“不必忧虑,我朝将士骁勇善战,纵生叛乱,亦能迅速平复。”

“怎人人都这样说!”林无求干跺脚。

再三表达忧虑,终为杜甫所劝。

天宝十四载冬,东西两京尚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繁华梦里,安禄山假造诏书,以讨伐丞相杨国忠之名,挥师南下。

十日,抵达太原城下,杀副留守示众,太原及东受降城匆忙上报安禄山叛乱消息。

朝廷闻讯,惊怒交加,即刻部署军队平叛,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赴东都守备,金吾大将军高仙芝率数万兵出潼关东征。

同时下令杀安禄山之子安庆宗,赐死其妻荣义郡主。

原以为反叛旬月可平,长安城内百姓欢欣等待着献俘阙下,扬我国威。

然而彼时的大唐承平日久,百姓不识兵戈,州县武备松懈,叛军所过之地,官吏竟魂飞魄散,兵士悉望风瓦解。

守令或弃城而逃,或开门出迎,或遭擒被杀,无人敢抗其锋。

史书载,叛军“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

十二月三日,至河南道境内,士卒未战先怯,致使河南节度使张介然遭俘,降卒近万。

帐下,张介然披头散发,骂不绝口,至腰斩方歇。

当是时,听闻长子遭朝廷所杀的消息,安禄山悲怒交加,杀降万人以泄愤。汴河流血漂橹,触目惊心。

尸首沿着汴河往东南飘去,血水流经之处,人烟断绝,黎庶丢魂丧胆,仓皇逃窜。

至荥阳,荥阳太守被杀,将官尽数为贼所掳。

*

短短半月,长安城内由志骄气盈,至鸦雀无声。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瞬息间充斥朝野内外,即便于右卫率府任事的杜甫亦常闻听周遭交杂的话音,目睹同僚面上的愁容。

询问则知,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直奔东都洛阳。

“连日东宫风声鹤唳,太子每回入朝,与陛下及几位相国皆在商谈战事,恐怕局势日紧,未有你我所想那般简单。”

“陛下于朝上震怒,斥我朝军士孱弱至此,竟无一州县奋勇顽抗。”

“唉,谁能料到......”

“......”

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杜甫忆起林无求之言,原以为童言无忌,孰料叛乱竟真的顷刻而至。

归家,将此事告知,对方一副“看我说甚么来着”的神情,又抓住他衣袖再度劝道:“我们快逃罢,子美先生,等叛军打过来就迟了!”

叛军会攻入京都么。换作任何一人,悉当否认。

“朝廷已命封将军前赴洛阳驻防,即便东都失守,还有高将军坐镇潼关,且安心,无求,长安定然无恙。”

“才不无恙,长安迟早要丢!”

许因头回听闻叛乱,他的安慰不但未能平息林无求的担忧,反愈发使她坐立难安,心焦火燎。

连翻劝说未果,最终她退步道:“至少提前做些准备,以策万全。”

彼时长安物价尚未因战事腾飞,杜甫答应下来。

他俸禄微薄,虽不至如从前缺衣少食,也断无多少结余可供买粮。

林无求便一日三催地在他耳畔陈说战乱之害,甚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纵觉少女担忧过甚,杜甫亦被她灌输起了危机之意。

不知不觉,提前置备了些粮货。

十二月十三日,大将军封常清率领麾下未经训练、几无作战能力的新卒,三战败落,无奈放弃洛阳,与高仙芝退守潼关。

——东都丢了!

此讯不啻为一则噩耗,炸响于朝廷耳中,震颤于大唐子民心中。

东都洛阳失陷,距离安禄山起兵仅相隔三十五日。

朝野哀鸿一片,人人不寒而栗。

回首过往,那是杜甫第一次感到,林无求此人一语成谶的能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