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只有一两州时还好,凭借放权给信得过的人也能管理,但现在大周疆域广大,这种方式,以及以往所用的“暂用原班人马代替”,甚至是前朝的“类分封制”都是不行的。
现今大周新立,在体系上,也是时候规范一下了。
304.姬稳
沈昭的想法又大胆又厉害,我觉得完全正确。
所以说不愧是经验丰富的沈总监,这么快就找到了关键!
仔细想想,凉州骑兵强劲却难胜燕州,魏昴曾有三州的地盘却迅速溃败,除去不得民心,或多或少都有“治理体系”的原因吧?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能打下地盘厉害,但要长久守住才更难,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赶紧批准,然后把徐远九卿拉来商议。
在好像不太激烈的讨论后,大家最终决定不进行大改动,由刑部根据过往法律整合设立大周法典进行完善,由礼部规范礼法典仪,将《周礼》百官与部分《秦律》结合——中行居然没怎么反对,我就说嘛,从他偷偷买了一堆西域珠宝的时候我就看出来了,他才没有表现出来得那么死板。
于是,以沈昭的提议为模板,我们对现行体系进行了改良,在小范围试验后,在政史司上下认真商研后,在我完全看不出毛病甚至惊云先生也觉得可行后,新的制度着手推行:
中央以周王,也就是我为首(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啊),下辖二司:政史司与五兵司。
政史司之首为大政史,也是丞相,大仲宰——总之想怎么称呼都行,反正就是沈昭;
政史司下辖民、礼、刑、工、农五部与外事堂、州管堂二堂,分管各项事务;
五兵司之首为大将军,也可以叫大司马——哎呀反正就是小申,还是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五兵司下辖三军五兵,长官为将军(比如上军将军乐迁),副官为军佐,另设各处,管理后勤,联络等——哦对,特事处也在这里。
在地方上,各州仍设太守,州下设城郡,城郡下设县:
一州之长为太守,行政官员为州政史;州下设郡/城,长官为郡守/城尹;郡下设县,一县之首为县令。
听着差别不大? 不不不,按沈昭的设想,大周治下的太守不能世袭,不能拥兵(自卫府兵、民兵不算),不能私自任命州级政史和九政(也就是以前的州九卿),还要定期接受州管堂监察…
咳咳,功能介绍完了,下面是人员任命:
政史司大政史:沈昭 副官刘叔应
五兵司大将军:申玖梁
民部大司徒:百里彦 (下辖药事堂)
刑部大司寇:暂缺,由副官少司寇蔡悝之 摄
农部大司农:黄壹
礼部大宗伯:中行季衡
工部大工造:郑子铛
外事堂外使:姜意如
州管堂大州管:荀鞅
以上使是九卿!
至于惊云先生…他怎么说也不愿意当官,我求他都没用,他说嫌麻烦,我只好给他挂了个爵位。
PS:这章算过渡,而且捋下来又无聊有麻烦……但后面人员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多不捋的话会越来越麻烦想!所以……我还是正规捋一捋吧(好吧什么职位记不住也没问题)
以及颂词还是我写的,可恶的是之前写的丢了只能再写一篇真的好麻烦(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