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荀鞅
我努力抑制住向这个法盲科普《徐远律法》《大周律令》《周刑》的欲望,并尽力言归正传。
“停——我是想问,你有见过什么与近期战争言论相关的,奇怪…可疑的人吗?”
老赵一瞬之内止住哭声,严肃开口:“报告荀大人!有的!两周前嘛,评事散场的时候,有一个人说要给我提供底本,我看了看嘛,觉得内容挺奇怪,没新意还胡乱写,就没同意;
“然后一周前吧,又来一个,但他提供的底本内容有违我原则嘛,所以我也没收——就算他要给钱,我也不收!”
果然,不愧是最大的非官府性质的言论传播地,这间谍一直没放弃兴和茶楼啊。
…而且这不一看就不对劲吗?你刚才怎么不说?
老赵自觉理亏,但仍在小声狡辩:“这不是西域商人,闹事酒鬼和钻牛角尖书生更奇怪嘛…”
我没空和他争哪个更怪,现在重要的是搞清楚这提供底本的是何人。
我仔细问了这两人的长相,口音,衣着之类。
老赵作为个评事的,基本敏感性还是有的,见我问到这儿,也发觉事情不对,表情凝重了起来。
他认真回想:“俩男的,这我确定。长相——嘶,挺没记忆点的,穿的也挺普通,就自家土布——什么?蒙脸没有,也不是啥特殊装束,不然咱不早报官了嘛!
“口音…也没有——这有点儿怪,官话这么标准的百姓少见啊…
“剩下的大概是走路姿势挺丑的,没个邯郸样,要不是溜得飞快,我还以为他俩腿脚有问题。”
362.荀鞅
在细细问过老赵后,我和手下又暗中去邯郸六支七道各路可能传播信息的地方转了转,在经过一番路径分析,相貌推断,百姓检举乃至口供的交叉对比,我们大致得了些情报。
至少有八人,可确定六男二女,年龄大约在而立左右,有明显团队分工倾向,都没什么明显外貌特征。
现在几乎可以确定是团伙作案,且涉及外州间谍——正常情况下,我把具体信息和大致画象交上去就没找事了——抓间谍算特事的工作。
但现在是特殊情况,精锐特事不是在前线就是在敌后,人手不足。而且敌人就在邯郸,这种事情越快越好。
所以沈政史下令让我追查,并派给我了不少临时助手。
263.黄壹
荀鞅大州管要去抓细作——这我肯定是要去瞅瞅的。
出于好奇…不是,是热爱学习的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我很好奇荀州管准备怎么抓。
引蛇出洞?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虽说我并非武将,但《孙吴兵法》还是在老赵那里听过几遍…额,改编版的!
荀州管顶着他那张公事公办的脸,一开口便是一阵正气之风,法治阳光照在大地上,把我吓一哆嗦,仿佛是回到了在州管堂等王惊云来救的日子。
荀州管说:“搜!”
我欣慰接话:“嗯,有道理,这条计策…不是州管大人你这么直接?三十六计呢?解迷推理呢?跌宕起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