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姬稳
沈昭先生曾经说过,凉州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阶级流动性差和收入差距过大,哪怕已经过三个月改造,也依然不算乐观。
翻译成洛京正音就是:凉东富凉东的,凉西穷凉西的;高官赚高官的,百姓苦百姓的。
但我实在没去过凉州,所以对这种描述也没有什么直观的认知,而且我对凉州州情基本不了解,也不知道该着重推进什么政策来解决。
所以俗话说,突践出真知。眼看现在凉州境内还算稳定,工务也不怎么忙,我决定去凉西实地考察考察,不然实在对不起我那一屋子牌匾。
我选定的地址是昉县,这里号称西凉最穷,还是黄壹种树计划的起始地,颇具考察意义。
西凉路况比黄司农信里描写的更糟糕。
我才刚走了二十里,车里的鸡汤居然全洒完了!嗐,也是我此次出行轻车简从,没听沈昭的意见动用马拉式可移动军营…
而且都怪黄壹!明明我很认真的听取了他的意见,没带南瓜饼和各种小吃!现在汤洒得哪儿都是的,连马车都快腌入味儿了,馋得我直想舔窗帘。
马车在百岁高龄的砥道上跳了几天后,我终于抵达了西凉最穷县——昉(fang)县。抖完了衣服里的沙子后,我颤颤巍巍走下车,在内心为黄壹的植绿计划签了一万个认同。
而且必须要求工部趁早把路修好。百姓可不像当初的扶贫官员和军队,有可移动军营坐。
我仔细环顾了一下四周——勉强有几栋像房子的建筑,几位百姓在锅或者锅状物里炖着应该是食物的不明物体。
在和那几位百姓交流后,我对昉县的生存现状有了一定了解。
在这里,有点能耐的都早跑了,留下来的人里,瓮牖绳枢的是富贵人家,家徒四壁的是正常情况,穷人只配以地为床天为被。
而且经过三个月的大改造后,现在的生活甚至已经比之前好不少了,至少没有匪兵,郡里还补给点吃的。
这儿的地方官是谁?怎么如此不顾百姓死活!
我气得火冒三丈,带着随从直奔县公堂兴师问罪。
可是我们在公堂转了三圈了,也只找到了个勉强算官员的瘸腿主事。
没办法,我只能问他:“昉县县令呢?”
主事摸了摸脑袋:“好几个月前就带着他的十二房小妾跑路了。”
我又问他:“那主簿呢?师爷呢?衙役呢?这里怎么谁都没有?”
主事继续摸脑袋:“都和县令一起跑了…”
我极为不满:“县令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吗?县令是他们的丈夫还是爹娘?真是目无王法!”
主事摸了摸下巴,尴尬为口:“呃,大人,这儿的主薄,师爷和衙役都是县令的十二房小妾担任的……”
…好吧,是我见识太浅薄了。
147.姬稳
和瘸腿主事一起勉强安排完官员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个又费脑子又费体力的活,沈昭真是厉害啊。
我决定继续上路,去昉县的其他地方看看,进行我的实地考察之旅。
其实说“路”也不太准确,因为全防县只有一条路,还是几百年前秦朝建的砥道。
跟它一比,六支巷那叫繁华大路,兴和大街就是天上人间。
路上,我给沿线百姓发放粮食,并保证一定会让昉县富起来。百姓们送给我当地特产馕饼,并嘱咐我用水泡软了再吃。
我掂了掂,还挺沉,放车里肯定不会被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