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穗禾了然,给她解释:“当然能啊。”
乒乓球赛事种类繁多,既有国际性的大型比赛,首当其冲的三大赛(世乒赛,奥运会,世界杯),也有地区性的中小型比赛(比如亚洲杯,亚锦赛,亚运会),中国自己还有各种比赛(比如全运会,全锦赛,乒超联赛),所有赛事都有自己的规则,对于只参加过国内比赛的陆筝来说,她能记住重要赛事和它们的时间节点就很不错了。
把国际赛事比作猪肉的话,一个没吃过猪肉只见过猪跑的人,不了解小猪猪也很正常。
今年的鹿特丹直通赛规则她都绕了好一会才明白……不要太为难13岁差2个月的小女孩。
陆筝以为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和奥运会一样,参赛名单需要很早就提交上去,其实不是。
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以年为单位算赛季,每赛季的站数不固定,每一站的参赛名单大约在比赛开始的一个月前提交组委会。每年年终进行总决赛,只有该赛季各站巡回赛积分排名靠前的运动员才有资格参加。
也就是说,按日期推算,陆筝确实可以报名参加德国公开赛,前面四站就不行了。
离开场馆后,李国伦给林立骅打了个电话,约他一起吃午饭。
女队教练组上午10点集体开会去了。
两人约在总局附近的一家面馆里,他们是面馆的常客了,运动员时期经常光顾。
一人一碗老京市炸酱面,李国伦把自己的想法剖析给林立骅。
“你也知道,去年莫斯科的时候我一直在做思想斗争,到底给不给他机会,让不让他上。”李国伦一边拌面,一边说道:“我就在心里问自己,你觉得钟承翊有戏吗?我觉得有戏。我又说,你现在不敢用他,伦敦奥运会你就不可能用他了。如果2010年不用他,2011年单项他能打冠军吗?他连世乒赛单打都没参加过,还想让他一飞冲天,这个风险是不是更大。”
世乒赛的团体和单项比赛分开举办,单项比赛在单数年份举行,团体比赛在双数年份举行。
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是团体赛,在男团决赛开赛前,主力队员汪华的专用球拍出现了状况,击球总是下网,李国伦当机立断用钟承翊换下汪华。钟承翊也没有辜负李国伦的信任,他抓住了机会,在比分1-1时拿下重要一局,帮助男队卫冕成功,实现五连冠。
“我想,与其到奥运会之前犹豫用不用他,还不如现在呢,现在考验一下,他行了,我至少可以多一个选择,或者有一个替补。如果那一下他不行,后面也就彻底没戏了。”说完李国伦滋溜了两口面,林立骅也没催他,自顾自吃自己的听他说。
“你现在用不用陆筝就和我去年差不多,不同的是你还有更多的机会,她还小嘛,2012年不行大不了2016年,可你要的不是这样吧。”
“奔着伦敦去那时间可就紧张了,你还想多练练她再上,我都不知道你是看好她还是不看好她。”
林立骅何尝不知道陆筝可以赶上德国公开赛,但正如李国伦说的那样,他还想再练练陆筝,扪心自问,其实就是还不放心。
这就矛盾了,看好她就不会有顾虑,不看好她那做这么多是图什么?
李国伦一语中的,点出林立骅此时的思维陷入了逻辑怪圈,旁观者迷当局者清,这个僵局需要有人来打破。
也许就是因为太过在意,太过重视,反而看不见更好的选择。
德国公开赛在二月底,世乒赛在五月,林立骅觉得再练三个月更稳当,届时世乒赛能更游刃有余。可仔细想想,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固然是重要赛事,但也没那么重要,和世乒赛比简直小巫见大巫,哪边份量更重毫无异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陆筝先去公开赛试试水呢?赢了皆大欢喜,输了也问题不大,她可以反思自己恶补短板,争取世乒赛重整旗鼓一举成功。
如果世乒赛她还不行,那伦敦就不用想了。
公开赛的失败和世乒赛的失败不可同日而语,比起直接让陆筝参加高考,为什么不先参加月考历练一下?月考不是为了知道陆筝有几斤几两,而是为了让她先模拟一遍,更好的迎接高考。
以赛代练,可以是队内选拔赛,也可以是国际公开赛,谁规定不能这么干了。
不过敢这么干的前提是,陆筝足够优秀,她能够得到这份信任,他们相信陆筝交的答卷不会太差。
林立骅拿着筷子在面碗里胡乱搅动,眼神没有焦距的盯着桌上的纸巾,忽而手上一顿,目光重新聚焦。
“是我的问题。”
兄弟开悟的时候李国伦也没耽误吃面,咽下嘴里那口后说道:“你不要局限在双打上,你会那么想是因为下意识就想着双打了。”
是的,二月比赛,陆筝如果上双打确实比较仓促,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把林立骅带进了误区。
“你想的这么明白,跟我一起找施哥去?”逃离思维怪圈后,林立骅又开朗了起来,撺掇李国伦跟他一起找施皓商讨参赛名单。
有李国伦一起会省事许多。
李国伦没有拒绝,拿起水杯喝了口水:“跟施哥可不能像我们这样聊了,你得跟他说明白你怎么给陆筝规划的,明确让他感知到陆筝的价值,不然他肯定不给过。”
林立骅李国伦看到了陆筝的升值空间,施皓可没有,在他眼里陆筝是个后起之秀,也就仅此而已了。
直白点说,从教练的身份出发,李国伦确实比林立骅做得好,一旦决定要达成某个目标,他的战略布局会比林立骅全面许多,也难怪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男队主教练。
李国伦今天的入局,为日后陆筝和男队的良好关系打下了基础,也为他日后被任命为国乒总教练打响了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