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绝对球感[乒乓] > 第11章 日常训练

第11章 日常训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再是跑步和步伐训练。没错还是跑步,绕着场馆跑六圈,陆筝觉得跑步将成为继乒乓球之后占据她生活比例第二位的运动了。

热身一小时后就是技能训练,男女队分占左右两边,中间有一条过道隔开,到处都能听到乒乓球的透板声。

透板,就是通过击打乒乓球后,将乒乓球胶皮与海绵压缩,扎实地击打到乒乓球底板上,并能听见击打带来的清脆响声。因为只有打透了胶皮之后,与乒乓球底板相互碰撞,才能发挥出底板的作用、性能。很多业余球迷都想到达这样的境界,甚至花几千元买一块底板,然而依旧打不出其内在蕴含的威力。

央视五台的《体育新闻》正在时不时跟进国乒的冬训进度,经常会有记者来抓选题。

记者一进场馆就听见让人不禁心潮澎湃的透板声,便以此为引子先阐述了一下国乒的训练强度和近期比赛安排,接着抓壮丁采访对“透板”的理解。

先抓几个大众眼熟的,再抓几个生面孔,一碗水得端平。

一号壮丁方穗禾:“感觉乒乓球能停留在胶皮中,俗话说就是能挂得住,你打的越深,含球的感觉会越明显,只有你含的住了,你在拉弧圈球或者拧拉的时候,你才能有扔出去的感觉;如果能明显地打透板,你的发力就能借助到球板的底劲,出球速度更快,只要动作够快,摩擦也能跟得上,质量就自然高。”

非常专业。

二号壮丁冯戎:“我觉得透板是在形容吃球,吃得越深,球就会越转,手上对球的把控就越好。其实想打透板,肯定是需要集中力量,让海绵产生足够的形变来包裹乒乓球,到了一定程度,你自然就能体会到底板的力道。”

稍微容易理解了一点。

三号壮丁汪华:“我认为透板的时候,都是乒乓球在球拍上能有短暂的停留,这也可以说成我对乒乓球有足够的摩擦。海绵嘛,一定是先收缩,再快速反弹,只要你的力量达到了自身的70%就能做到透板(注意,是汪华的70%力量)。汪克明每年都会换底板,就是因为太透板了,他的板子打一年,木制会被击打的松散,从而失去了底劲。”

不仅浅显,还带了一个举例。汪克明的正手拉球势大力沉,之前录制宣传视频时直接击碎了玻璃,典型大力王,被人津津乐道。

记者在搜寻四号壮丁时,一眼就看到手腕绑着沙袋的陆筝。她正在跟林立骅做接发球训练,手腕负重使她的每一球都沉重了起来,打的越多越沉重。林立骅也丝毫不客气,手上发球的速度像无情的机器人,一个接一个发的飞快,陆筝很明显累的够呛,但她的表情没有崩,几缕头发被汗水打湿粘在脸颊上,眼里透着不服输的劲儿,非常像热血漫里对主角的描写。

大部分人都是视觉动物,不论男女,记者带着摄影师就朝陆筝走去。

一开始陆筝是拒绝的。

第一她不会说,你让她打球可以,讲解就不太行了,你跟她说战术、聊复盘也行,就是干说不行。

第二她觉得自己现在这副样子……央视诶。

此时的陆筝还不知道自己在名为《国乒军训忙》的纪录片里已经拥有了特写镜头。

林立骅给了陆筝一个肯定的眼神,接过她擦汗的毛巾:“以后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慢慢习惯。”

陆筝认命般接受采访,并没有深究那句“越来越多”。

四号壮丁陆筝:“透板就是要用力,不过非专业人员还是不要过度追求这个,因为像我们不仅发力够,而且连续性,步伐,整体的都很好,不会影响下一步的动作。”

讲是讲了,但不多,还有点偏。

陆远鸣和沈听筠在电视上看到陆筝时,陆远鸣直接评价:“审题不够。”

沈听筠白了他一眼,心疼道:“怎么看着瘦了。”

确实瘦了。

日常训练期间,陆筝每天都要在球台上练八九个小时,而且不是说练一会歇一会,是一直在球台上,她的身体正在慢慢适应突然增加的运动量。

——

三天的缓冲期过得很快,半决赛抽签中徐梦对上邓琳,而陆筝则对上冯佳婷,一队的老队员,虽然没上主力,但也排名靠前。

2010年莫斯科直通赛中,冯佳婷在队内排名倒数第二,可之后的德国公开赛上,她从预选赛打起,一路击败荷兰、土耳其、韩国、日本的和新加坡的名将,闯入决赛后,从夺冠大热门邓琳手里“抢”过冠军。

竞技体育也充满了未知性,也许这正是其魅力所在,观赛途中跟着运动员的状态走,不在赛场也能体验肾上腺素飙升的刺激。

在接下来的半决赛中,陆筝和冯佳婷造就了乒坛最经典的神仙球,即便因比赛的非公开性而不为外人所知,但国乒队很多人都记下了这一幕,经常在镜头前提起,吊足了球迷的胃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