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北说:“最后一条,也是最难的一条,便是要真正把这些异族人视作自己的子民。就说契丹吧,自我大唐设立松漠都督府以来,契丹从无叛乱之心。”
“万岁通天元年,河北雪灾,契丹遭了□□,松漠都督李尽忠屡屡向朝廷上表求救,可朝廷宁愿花费巨资重修被薛怀义烧毁的明堂,也不愿拨钱给契丹赈灾。营州都督赵文翙更是把契丹首领视为自己的奴仆,结果,他的这份酷虐逼反了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打着恢复李唐的旗号起兵,造成赵文翙兵败被杀,前来平叛的大将王孝杰也命丧东硖石谷,河北道自此陷入了一片战火。”
王翰叹了口气,契丹之乱绵延数年,他关心时政,自然了解后续发生的事情:
王孝杰兵败身死后,朝廷接连派来两位武家子弟平叛,这两人不思安宁百姓,反倒以‘附逆’罪名屠戮百姓,河北百姓把河内王武懿宗和杀人取乐的契丹将领何阿小并列,道是“唯此两何(河),杀人最多”。
“后来,太后不得已与突厥大汗默啜议和,请他发兵相助,又把尚在贬谪之中的梁国公狄仁杰调去河北安抚百姓,才堪堪将契丹之乱平定。可契丹已经成为了突厥的属国,和我大唐再次成为了敌人。”
王翰深深地叹了口气:“如今我才读懂了陈子昂为什么在随军出征契丹时写下那首《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不仅是为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而垂泪,也是为河北的百姓垂泪,为大唐的天下垂泪。”
“王公子这话说得也太丧气了。”一个声音从他们身后传了过来,“我原以为你弃官离京,打得便是‘国无道则身退以避之’的谋算呢。”
王翰回头看去,裴伷先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山坡的背面,一身绸袍几乎为汗水所染:“裴詹事,你是什么时候来的?”
“大概在咱们说契丹事宜的时候。”洛北站起身,替裴伷先将马拴在一边,示意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伷先肯丢下京中的太子一路跑来鸣沙,一定是长安城中出了大变故。我猜猜,是不是武三思还不肯放过五王?”
裴伷先本来心急如焚,一路星夜兼程,匆匆赶到鸣沙,见到洛北潇洒肆意,言语闲适,一片焦灼的心也缓缓地定了下来:
“是,恰如公子所料。自从五王离开长安之后,武三思日日罗织罪名,构陷五王,最近又下了大力气。”
“这一次是什么罪名?失职、贪污还是谋反?”王翰好奇道。
裴伷先苦笑了一声:“要是寻常手段,我也不会跑到鸣沙来。武三思派人在长安四处张贴揭露他自己和皇后韦氏私通,秽乱后宫的告示,又倒打一耙,指责这些是五王指使,意在废除皇后。”
饶是洛北自诩对武三思的下作已经足够了解,此刻也不由得大跌眼镜:“这太荒谬了,五王离京都多久了,怎么可能指使人泄露禁宫中的事情呢?”
“满朝文武谁不是这么说?可圣上龙心大怒,派去查案的御史李承嘉又是武三思的人,一口咬死了就是五王所为,要圣上下旨将他们满门抄斩。”
裴伷先神情郁郁,“当年王同皎案后侥幸留在长安的那些政变功臣,这一次又被抓进了大理寺。大理寺丞李朝隐顶着压力想要彻查此事,但他的顶头上司大理寺卿裴谈是武三思的人,他这个当下属的恐怕顶不了多久。”
王翰忍不住道:“可这么荒谬的案子,朝中就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吗?解琬解御史出使西域,宋璟宋中丞外放杭州,那魏元忠魏相公呢?他在朝中可是担任要职,又是以刚直著称的啊。”
洛北轻轻地笑了一声:“这便是太后的高明之处了。她在自己的遗诏中实封魏元忠一百户,给了魏元忠位极人臣也难有的荣耀。魏元忠自然会投桃报李,庇护武家子弟。他怎么会出来说话?”
王翰听他一说,也不由得垂头丧气起来:“照你这样说,五王岂不是必死无疑了?”
“其实还有一点生机,只是这法子太险,我不能决断。伷先来得正好,你来看看,这法子是否可行?”洛北以指为笔,在蓝天白云之间,写了一个“李”字。
“李家,公子是说......李唐宗室?”裴伷先反应过来。
“不错。”洛北点了点头,“伷先,王翰,你们想过没有?武三思不遗余力地构陷五王,非得要置他们于死地不可,难道只是因为五王发动宫变推翻了武周吗?要知道,远在神龙宫变之前,太后已经立当今圣上为太子。武三思等人早就失去了继位的希望。更不要说,参与政变,他们自己也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