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忠向皇帝李显复命,李显召开大朝会再议此事,朝中众臣果然就“要不要送儒家经典给吐蕃”这件事情展开了辩论,最终,李显圣断,下诏赠书给吐蕃。
又经历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唐蕃终于达成和议,双方约定五年之后吐蕃派人迎亲,大唐和吐蕃再为舅甥关系,两国永守边界和平,不再言战。
皇帝李显欣喜若狂,这是他作为君主以来最大的一件功勋,他兵不血刃,就完成了过往大唐君主们极少完成的事业。
于是他大兴封赏,魏元忠以此功进封齐国公,成为了正式的兵部尚书,唐休璟为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宋国公。解琬升任御史大夫,在此事上发过言的郭元振也升任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大都护,兼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洛北则由魏元忠提名担任兵部侍郎,李显本要下旨御准,但朝中反对声浪实在太大——有唐一代,超过五品的官员便属高官行列,多少官员穷其一生也没能跨过五品的这个坎。
而洛北今年才刚刚二十岁,又不是世家贵戚之后,在不到一年之内就从凉州参军飞跃到了兵部侍郎的位置上?魏元忠拔擢自己人的意图未免太明显了。
魏元忠见朝臣们反应激烈,亲自来找洛北商议:“论理,你有大功于朝廷,连升两级不算什么大事,但朝臣们反应如此激烈,我虽身为宰相,也不能太过违逆他们的意思。”
洛北明白,如今闹出这么大的阵仗,即使他坐上了这个兵部侍郎的位置,朝中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他,一旦他犯了一点错误,就会有无数人群起而攻之,非要把他拉下来不可:“魏相公放心,属下效忠大唐,官爵之事,全凭相公和圣上的裁决。”
魏元忠一边连连赞叹他淡泊名利,一边提名他担任兵部职方司郎中。
从职方司员外郎升任职方司郎中,就相当于只升了洛北一级职位,大部分朝臣就没有了反对的理由。便是有御史因其年纪太小官职太重反对,也被魏元忠和李显挡了回去。
这样一来,洛北正式执掌职方司,可以独立处理舆图、烽燧等一干事务,他一边着手清点过往的图册,一边组织兵部吏员修订与吐蕃边境的边境地图——这些年风云变化,战事频发,边境也时常有河流改道、山崖崩裂的情况,皆需一一测绘,并在地图上修订,为之后在吐蕃边境设立哨卡提供基础。
洛北谙熟边事,又极为年轻,带头扎进了地图修订工作中,压得兵部一干吏员也不敢不用心,几乎是日以继夜地进行此项工作。
好在洛北为人公正,赏罚分明,借着西域十姓之地的地图修订大功告成,拔擢了几个功劳最大的吏员,加了他们的俸禄,兵部的吏员们倒也没有说他的坏话。
正在洛北挽起袖子在职方司大干特干时,中宗忽而下诏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同时“罢其政事”。
对于大部分朝臣来说,赐封王爵是无上荣耀。毕竟大唐开国以来,即使从龙辅佐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举国来投如东突厥突利可汗、西突厥阿史那弥射等,也不过拿到了个国公郡王的爵位。
但张柬之等人在封王的同时,被免去了侍中、中书令和宰相实职,只保留每月一日、十五日上朝觐见的待遇,权力几乎丧失殆尽。
为安抚五人,中宗赏赐他们黄金绸缎、雕鞍御马,又赐桓彦范姓韦,令其与韦皇后同宗。
洛北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分外危险的信号,代表着李显要主动把政变派排除出朝堂。不论他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都代表他对政变派的功臣们失去了信任。他顾不上隐藏身份的考虑,匆忙私下求见了张柬之。
“张相公.......”洛北犹豫再三,“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张柬之是多年的狐狸成了精,见他欲言又止,开口笑道:“你是要劝我上疏推辞王爵,同时申请告老还乡?”
“是。”洛北又低了头,“我以为,圣上已经起了翦除功臣的心思。长孙家、褚家、裴家......一代代宰辅都在眼前啊。”
洛北所说的这些事情都是本朝故事,长孙无忌与他的曾祖父褚遂良受李世民遗命辅政高宗李治,双双被李治所杀。裴炎为女皇废立李显立下了汗马功劳,自己也被女皇所杀。张柬之不可能不明白,也不可能听不懂。
见洛北把话说到这份上,张柬之叹了口气:“那长孙家、褚家、裴家,就没人懂得这个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