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中文

繁体版 简体版
选书中文 > 赤染兰香 > 第85章 第八十五章 立双功叶阳晨受赏

第85章 第八十五章 立双功叶阳晨受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卫忠海曾是一介文臣,官拜尚书令,然而时势造英雄,令他弃文从武。当时那海的大军压境,剑指定州。

说起定州城,还要从平朔九州说起。平朔九州不是一座城池,而是指位于长城一带的区域,它东西绵延上千里,有险峰激流,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防御堡垒。可自前朝开始,皇帝史唐将平朔九州割让给了蒙古,从此中原王朝便落得无险可守的境地。没有了平朔九州这一战略要地,蒙古军在长城内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丰国建国后,定都在北都城,距其400余里的定州便成了京城北都的屏障。所以定州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也可以这样说守住了定州,就等于守住了北都。

既然定州如此重要,那么怎么都不能失守,更不能拱手送给蒙古人。可好巧不巧的是,这时候定州的老将孙文龙突然病逝,定州亟需一个老成持重的将军去镇守。而当时的丰国武将匮乏,朝中实无合适的人选去守定州城,一时间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文臣只管纸上谈兵,武将只是谨慎怯战。

项靖在六神无主之下,最终选了卫忠海去守定州。并非是他相信卫忠海有将才之能,只是在项靖眼中,卫忠海至少做事尽心尽力,也肯担当重任,总算是个人选。项靖虽然昏庸,可是江山要丢的大事,他却怎么都不敢马虎。

圣旨下达后,卫忠海甚至没有跟妻子多作告别,就匆匆踏上了定州的路。离开北都的时候,卫忠海身上什么都没有带,只有一本孙子兵法揣在怀里。

从那时起,卫忠海放下治世典籍,拿起兵法韬略,开始以一己之力保卫丰国,为风雨飘摇的丰国续命。也可以这样说,当时丰国气数之所以未尽,就是因为有卫忠海在。

对于卫忠海来说,能上战场御敌,是无比荣耀的事。自丰朝建国,卫家便忠君爱国,但对于卫氏祖上从没有出过骁勇善战的武将一事,卫家历代子孙都遗憾在心,卫忠海也不例外。以至于他的两个儿子出世的时候,卫忠海曾对他们寄予厚望,就是希望自己的两个孩子可以有朝一日成为骁勇善战的名将,可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两个儿子长大。

卫忠海刚刚赶到定州不久,就与瓦哈国交锋了。那海举兵十二万攻打定州,而当时定州只有守军五万,还不是丰国的精锐。顺帝自私地将丰国战力最强的军队留在北都保卫自己的安全,所以那些年卫忠海过得特别艰难,他日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这才换来丰国后来的安宁。

卫忠海凭借自己的五万军队,死守定州,先后打退那海的进攻十余次。那海见无法攻克定州,便想从西侧迂回绕过定州后奔袭北都。卫忠海洞若观火,看出那海的计策,于是昼夜兼程回援北都去拦截那海。

卫忠海马不停蹄赶路,最终总算先那海一步到达北都。不过,当满朝文武得知卫忠海率五万铁骑来势汹汹赶来时,全体人都在朝上七嘴八舌议论着。黄魏和董素更是整日在皇上身边煽风点火,说卫忠海此举可能意在谋反。

生性多疑的顺帝被成功洗脑,下令不准打开城门。项靖同样也想不明白,卫忠海为何不在定州就拦住敌人,却要跑到帝都家门口来御敌。

卫忠海在城外给皇上上表,解释说因那海偷袭,他这才回来保卫京城。但项靖怎么都不信卫忠海的话,他很怕打开城门就是“引狼入室”,说不定卫忠海会趁乱把自己推下龙座。偏执的顺帝还不知道,那海的军队距北都已不足五十里。

卫忠海心知,若不能进城以北都城的防御工事来防守,他以剩下的五万军队对抗那海的十万兵力,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可言。

卫忠海虽然忠君,但却不是愚忠之人。虽然他只在军中待了一年,但他平日爱兵如子,他不忍看到五万将士惨死,于是强行撞开了北都城门。

卫忠海此举,也为他后面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种子。皇上要关门,他却要把城门强行撞开,这不仅是抗旨,更是“谋反”之举。如若不是卫忠海前脚进了城,那海后脚就打到了北都城门口,卫忠海就已经被顺帝当成叛贼斩杀了。毕竟大敌当前,枪口需一致对外,有任何事情都要共同御敌后再言,项靖就压住了心中的火气。

卫忠海进宫面圣,汇报战况。丰顺帝慌张无比,朝中大臣也是乱作一团,甚至很多大臣都建议与那海和谈。

卫忠海跪倒在地,话语振聋发聩,“皇上,臣以自身性命作保,定护丰朝安宁。我们如今要放弃幻想,积极迎敌,北都城固若金汤,足以击退敌人。”

话音刚落,朝中众臣议论纷纷,窃窃私语,大多数人都选择站在卫忠海的对立面,反对以北都城作为防御前沿。一时间,顺帝也不知该听哪方意见,心中进退维谷。

最终那日,顺帝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可能是因为卫忠海眼神中的坚定,也可能是因为卫忠海语气中的铿锵,项靖最终还是选择相信了卫忠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