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宣国公府下人秋月腹诽:虽然宣国公府的待遇是不错,但封侯拜相都是时势造英雄,机缘巧合的事情。
这种跟风行为真的是既不符合科学依据,也让大夫人更不喜欢自己!
没错,几年过去了,大夫人依旧不能接受她这个儿媳妇。
每当京中人谈起,宣国公府是下人们争相向往的香饽饽之地时,就不免也会谈起,宣国公府那个下人出身的儿媳妇,最后感叹一句真是命好啊!
然后再酸两句,如果我是国公夫人崔氏,我是绝对不会接受这个儿媳妇的。
至于具体原因倒不会再详说了,因为还忌惮着两个国公府的权势和宫里的皇后。
但这也够大夫人堵心的了。
更让她堵心的是,小儿子成婚那么久了,居然还没孩子!
可是儿子和儿媳都不在京中,她人都见不到,无论想要催生,还是骂人,还是抬妾室,都无处施展。
她只能三天两头地给儿子写信,催他们回京。
秋月看贺知昭把家书丢进火盆里,问道:“又是催我们回去的信吗?”
贺知昭道:“不用管。隔两三天就写一封信,或许是母亲的新乐趣。”
秋月噗嗤一声乐了,这可真是亲儿子!
不过她也知道,大夫人这种信件轰炸的方式,多多少少还是会影响贺知昭的心情。
毕竟她也是经历过催婚的人,非常懂得那种来自长辈道德绑架式的催婚催生方式,有多么令人窒息。
他们怕家中真的有事,所有的信件一律都不敢遗漏不看,也怕信中有什么机密,不敢让戟南等人代看。
所以每次直面大夫人语言攻击的那个人,就只能是贺知昭。
秋月狗腿地过去给他捶捶肩膀,道:“不如,我们今年回京过年吧,或许大夫人见到你,心情就好了。”
自成婚以来,秋月在人后还是称呼的大夫人。
大夫人不喜欢她,她也不是热脸贴冷屁股的人,除了在京城的那一年,逢年过节时会去国公府聚个餐,其它时候她从不出现在大夫人面前。
这样大夫人舒心。
她自己也轻松。
贺知昭对于这种不同于传统的婆媳关系,也接受得非常好。他偶尔回宣国公府尽孝道时,也都是一个人去,不会带着秋月。
以他对母亲的理解,他们回京之后,母亲的催生手段只会更层出不穷,还是别轻易去尝试了。
贺知昭道:“如果你想回京去见见皇后她们,我们就回去。如果仅仅是母亲的原因,我们就不回去。”
“你不用担心,我自小就不是个听话的儿子,母亲都已经习惯了,不会把自己气坏的。”
秋月问道:“你真的不在乎有没有孩子吗?”
贺知昭没有长篇大论地做解释,只坚定地道:“真的不在乎。你最了解我啊,我说不在乎,就是真的不在乎。”
秋月相信他说的话。
但又偶尔会被时代的刻板印象所扰,别说这个时代的人了,文明再进步几百年,华国人传宗接代的思想依旧牢牢地烙印在一大半的人脑海中。
她和贺知昭成婚几年了,都没有孩子,贺家的人都急得不行。
可大夫都说他们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没有孩子只是欠缺点缘分。
但秋月觉得,或许还真和自己有点关系——她不想要孩子。
她不愿意在这个世界留下子嗣。
结婚的前两年,她一直有些战战兢兢,既害怕怀孕,又觉得这个想法很自私,对贺知昭很不公平。
她安慰自己,如果怀了就顺其自然,但内心依旧是不希望怀孕的。
她觉得,或许就是新生命感受到了她的抗拒,所以也不愿意投胎到她的肚子里。
几年来一直没有怀孕,她一边暗地里感到轻松,一边又对贺知昭有些愧疚。
其实这也许只是她的胡思乱想,以科学规律来讲,心理因素影响生理怀孕实在有些玄幻。
既然不是她的锅,她大可不必反复询问贺知昭在不在乎的,显得自己是过错方一样。
但谁让他们处在一个操蛋的时代呢!
在这个地方,只要夫妻没有孩子,那一定是妻子的过错,因为你没有主动给丈夫纳妾。
以时人的风俗,他们成婚第一年没有孩子,秋月就应该主动给贺知昭纳妾,要不然就是不贤良。
去他大爷的贤良!
秋月才不在乎。
虽然不在乎世人的看法,但贺知昭的想法还是要时不时了解一下的。
如果他很在意孩子,在意到想去纳妾。
秋月当然会成全他,她会利落地离开,给彼此留个体面。